Day18
结构:释迦牟尼四圣谛法
释迦牟尼佛的四圣谛是佛法,也是思考工具,也是表达逻辑。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话题(人生、社会)都可以,分为4个部分演绎:1、苦:现状是什么?现象、特征、表现、问题,等;2、集:为什么是这个现状?原因与理由,主观与客观分析;3、灭:目标是什么?不满足于现状,或者希望更好,期望与愿景是怎么样的呢?4、道:怎么实现目标?具体的方法、措施、方案、步骤、对策、要求,等。
最近,有两位高中生连续向我发问:“学习为什么这么苦呀?”“人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吃苦的吗?”其实,有这个困惑的年轻人远远不止他们。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当下,有很多孩子害怕吃苦,这是妨碍他们顺利成长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孩子怕吃苦呢?我想,不外乎有社会、学校、家庭三大因素。在此,我只针对可能存在的家庭原因分析如下:
一、错位的爱。
不少父母认为,所谓的爱孩子,就是给到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最好的智商教育。于是,父母在两个方面很舍得投资:一是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给孩子最好的吃喝玩乐条件,追求“高大上”的生活档次,美其名曰“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二是花大力气投资孩子的智力开发,琴棋书画样样俱全,校内校外课程满满,美其名曰“再亏也不能亏了教育”。
日益紧张的学习压力和泛滥成灾的物质享受,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反差,使得他们在感受生活的舒适之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艰苦,因此滋生了对学习的厌恶。厌恶产生害怕,害怕又把困难放大,因此觉得痛苦。
二、溺爱
很多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照,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包办代替一切事情,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的习惯,滋生了懒惰思想,成为了四蹄不勤的”动物“。
这给孩子的身心发育带来两个不良后果,其一,孩子习惯于索取,而不习惯于付出。这使得孩子在必须自己付出时会觉得很苦。其二,剥夺了孩子吃苦能力的成长,当有一天走出父母的呵护必须独立自理时,便会因欠缺独立能力而产生畏难情绪,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会觉得很苦。
三、补尝
有些父母因为自己从小吃了不少苦,对”苦“产生了极度的厌恶和恐惧,因此不愿意再让自己的孩子吃苦,用无度包办和过度满足的方式养育孩子;还有一些父母因为家庭的离异导致了他们内心的愧疚。因为愧欠孩子情感的满足,便从物质上过度满足。上述两种情况,都是父母在满足自己内心的补尝需求。正是因为这样的补尝,让孩子失去了吃苦机会,导致他们害怕吃苦。
四、忽视
有些父母为了自己事业的发展,无暇顾及孩子成长中能力的培养。家务事请保姆包办,于是保姆包办了孩子的全部,导致孩子失去了成长吃苦能力的机会。
五、害怕失败
不少父母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又觉得教授孩子比较麻烦,与其孩子做的不满意自己要重来,不如自己亲历亲为,一竿子插到底。让孩子习惯袖手旁观,乐于享受。
另有一些父母对于孩子在动手中的错误横加批评指责,导致孩子兴趣全无,不敢再去尝试。从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孩子的吃苦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多重要?上述两位叫苦的孩子,均是被包办养育出来的孩子。吃苦能力的欠缺,导致他们害怕学习,成绩跟不上,觉得生活学习困难重重,并因此产生了自卑和逃避心理。而当他们无法逃掉又不得不面对困难时,便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也影响了他们人生的长远发展。
美国大学有一份调查显示:影响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并非情商,也不是智商,而是他所具有的毅力。毅力让他们拥有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因此,要让孩子健康成长,拥有面对困难的乐观心态,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让他们具备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呢?我认为两个因素非常重要。
首先,父母要调整养育观念,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爱。到底包办、溺爱是爱孩子?还是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是爱孩子?这是父母需要进行学习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其次,父母要学习探索培养孩子吃苦精神的方法。
第一,给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家庭劳动。
第二,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在动手体验兴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开发吃苦的能力。
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困难面前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第四,给予孩子良好的陪伴,并在陪伴中教授和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上可见,要想培养孩子吃苦精神,就必须首先调整教育理念。于此才不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