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一个叫"必要“的APP很感兴趣,它倡导“大牌品质,工厂价格”,从这里可以买到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制造商生产的同品质产品,但价格却很亲民。用线下的模式流行语言来说,她执行的是C2M,最早的C2M模式指的是Customer-to-Manufactory ,将用户直接和工厂衔接,去出经销商的环节,最大限度的减少营销成本,还利于民。’’必要“推出至今,口碑越来越好,也去尝试了几样东西,虽然说不了能替代国际一线同类产品品质的话,但最为补充,这些产品质量和性价比还是很不错的。
C2M模式根本上是要去掉经销商环节,看到必要,开始思考真的能实现用户和工厂的直接对接吗?经销商真的能去掉吗?于我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工厂无法直接到用户。
所有的流通环节都需要生产利润以保持平衡。这个是永远绕不过的坎。一个人工就有一项开支,一个交易环节就是一项成本。之前传统工厂之所以能有低价的出厂价,一是因为工厂只管前道生产不管后道销售,落地宣传销售都是经销商的事情。二是后道采购数量足够大,足够大的采购量可以降低生产原料采购的成本。 当这不可减免的两道程序不由经销商承担后,担起责任的任务就转嫁给了工厂,工厂同样需要为此买单,即便是自营店,那所有的投入也一样都不能少。如果是工厂店,就不可避免局限在很小的区域了,对于想做销售的工厂,这是不可能忍受的,所以,还得再有经销人员,无论是自己人还是商户,都是绕不过的弯。于是,这几道消耗无论是多还是少,最终都会转化成成本由用户买单。
营销是流通环节中绕不过的坎。酒深也怕巷子深。只要有宣传有零售,就必须得有营销。必要短时间崛起,她用的是巧劲。她是“大牌品质,工厂价格”,为她的信用产品质量买单的是国际上的各大知名品牌。跟朋友推荐必要时有段很经典的对话足以说明问题。我说:你可以去必要上看看,那里产品效果好价格低。友说:价格低效果好那不该会有问题吧?我说:那个产品是给某某打牌(同类产品)生产的供应商。友说:哦,那倒是可以的。所以,其实对必要来说,下面所有商户的信用,都是靠那些花了巨额产品研发费和宣传广告的大品牌商支撑,她不是减少了流通环节,而是站在了这些大牌的银子堆上为自己背书。即便是大牌供货商,如果没有这些大品牌效应,供货商的产品再好,做自主品牌还得靠宣传落地,还得提高成本价格。
经销商无法绕开,只能尽量缩减。经销商永远绕不过去,必要本身也是经销商。他的利润也需要从这些售卖的产品中产出。所以,只能说,经销商有很多种,传统那些靠高昂加盟费的经销商,传统经销渠道正在渐渐被打破,新的经销模式正在生成。但是毫无疑问,现场体验式的产品一定无法被取代。
所以,我更认同把必要的C2M模式说成是Customer-to-Maker,将用户需求生成采购订单,减少工厂库存。只是我又有个疑问,生产原料的库存如何解决?原料或多或少都存在保质期限和仓储问题,只能在需求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才能从真正意义根本上减少库存量,不单是成品的库存量。这个问题今后继续思考。
看到必要的崛起,感叹互联网思维的发达,也感叹实体经济中,坚持做品牌的艰难。真不希望再看到更多的“南极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