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症”这个字眼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面,感觉自己就是正好躺枪的那一类人。什么是拖延症呢?拖延症就是明明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就是不愿意马上去做,总有其它不相干的事情冒出来需要占用我们的时间,然后在心里暗示自己不着急不着急,直到最后的期限来临,才紧赶慢赶的把事情完成,当赶出来的结果不如意的时候,又会去感慨当初为什么不按照计划提早一些完成呢,还可以自己多检查几遍多修正几次,可能效果会不同,然后就开始自责起来。真的等到下一次呢,同样的模式又会出现,这样的模式像一个魔咒一样侵入了我们的大脑,不能自拔,让我们变成了“拖延症患者”。
就好比今天一早起来,我就想完成樊老师布置的第16天的打卡作业,因为下午的事情很多,如果上午不完成可能又要到大半夜才能赶出来了。看了老师的学习视频,知道了“空雨伞”的写作方法,有了大概的框架,却不知道写什么主题,为了激发思路,我上网看了新闻,翻了读书笔记,看了上课学习的幻灯片,刷了朋友圈,然后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是说江苏卫视《我们的挑战》的节目把心理咨询本该很隐私的东西搬到了荧幕之上,在观目睽睽之下挖掘明星内心的创伤。本来就对心理咨询特别有兴趣的我,就上网搜索了这个节目,找到了那一期节目的录制开始看起来,还没看完的时候发现时间已逼近中午,“拖延症”患者内心的那只惊慌怪兽又出来了,此时的内心感受是焦虑的,因为今天能有效利用的时间不多,主题却还是没有想出来,然后我关掉看了大半的节目,心底有些自责。
这就是我的拖延症,如果你也有,看到这里是否也看到了你自己的影子呢?呵呵,对,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只是“拖延症患者”泱泱大军里的一员。如果你没有拖延症,也许你会想,这也没什么啊,不管如何拖延,只要到最后的时间能按时完成就行,没有什么不妥啊,这只是每个人的做事方法不同而已吧!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吧!是的,如果一切只是定格在已经完结的事情上,事情就结束了,兴许这也真的不算什么事,可怕的是事后接踵而来的那些东西,内疚,自责,焦虑,恐惧,自我憎恨,这些应该都是“拖延症患者”经常能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吧!
我们为什么会不知不觉中了“拖延症”的魔咒呢?我想每个人对自己原因的解释都是截然不同的吧。
第一,我想是因为我们都把下一刻的自己想象得很强大吧。这一刻想不出来的主题,会希望下一刻能自动冒出来;今天没能完成的事项,明天的自己兴许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了;白天没有的思绪,也许到了晚上会多一些灵感吧!把这一刻自己无法做到的,都延迟至下一刻。也许并非相信下一刻的自己就会变得更为不同,变得更为强大,变得更能解决事情,只是这一刻既然没法开始,就选择了逃避,这个当下选择了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去度过,后面的事情后面再说吧。
第二点原因是:追求完美。就像这些天听樊老师的写作课,他说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下笔,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当你不要求自己下笔就能写出非常好的文章时,你就能开始动笔了。对啊,有时候我们的拖延,难道不是因为希望有一个完美的开始吗?因为对完美的追求,即使我们心里打了无数的草稿却依然感觉不能完美诠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就开始恐惧了,开始害怕了,害怕自己不能做好,然后就不知不觉的陷入拖延之中。
分析了拖延症的原因,那我们需要如何做才能战胜拖延症呢?我自己总结了几点方法: 第一:让自己更专注。其实我们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如何做的,只是此刻没有头绪不知道如何开始而已。那么此时就拿出纸和笔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对需要完成的事情一一列出,从最容易最简单的方面开始着手,让自己刻意切断一切干扰源,当你专注在这件事情上时,你的思路就打开了,就能更快速的完成它。
第二:快乐想象法。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拖延的时候,让自己静下来,先觉察自己的内心是在害怕什么?如果知道了自己害怕的原因你就刻意的做些相对应的准备,让当下的自己更有力量。或者每次都让自己闭上眼睛去想象一下,提早完成事情以后那些节省的时间,可以悠闲的喝杯茶,可以看一本喜欢的书,可以听听音乐。慌乱的逼迫自己和悠闲的享受宁静,你会如何选呢?
第三:相信自己的能力。你可以在最后一刻去把事情完成,证明每次你都具备完成事情的能力,也有那么强有力的爆发力。试着把这股爆发力用在事情处理的中期而不是最后一刻,再一点一点的让自己掌控所有的进度。
第四:减小负面情绪。如果你依然改不了拖延的习惯,或者不是立马就能改变,就接纳自己的拖延症,你就想想尽管拖延,但是事情还是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了,并不是在时间上提前一些就能保证每次都完成得很满意啊?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尽人事,听天命,所以你只管自己尽力去做就好。当你完全接纳自己的拖延症时,也许那些拖延症患者日常负面情绪就随之减小了。当我们拖延时减小了焦虑,自责,恐惧,内疚,自我憎恨,也许我们就不再与自己对抗,也不再拖延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