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疑问”中的“是什么”,是所有思考原初起点。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来讲,我们所有的思考都是从是什么开始的。这一章,我们要深入讨论“是什么”。
对于思考、研究、讲话与写作,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一定要学会陈述事实。因为总的来讲,讲话与写作干的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提要求”这三件事。而问“是什么”,就是在摆事实,就是在陈述事实。
客观事实与主观事实
人的认知与思考对象,概括而言,就只有外部事物与内心想法。我们可以把它们都称为事实。
究竟什么是事实呢?
所谓事实,并不一定是物质的东西,并非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事实,只要存在过、存在着的东西,我们都以可以称为事实,即使它只是我们心里的想法,甚至只是感觉或想象。
比如,你现在肚子很饿,这是一个事实。同时,你心里特别想找点东西来充饥,这也是一个事实。
因此,我们可以把外部事物称为客观事实,内心想法称为主观事实,包括我们大脑里面的想法、想象、动机、体验、感受、希望、欲望、要求、期待、目标、观念、标准、评价、态度,等等。
我要特别说明,这里的事实一词,可以等同于信息、知识的含义。我们人类的思考是基于信息、知识而展开的。
在心理学上,有人将事实与信念作对立的区分。事实所指向的是真实存在的事物,而信念所指向的可能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比如房子外边下雨了,这是真实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事实,或称之为知识。但是你的太太告诉你,房子外边没有下雨,虽然她说的是假话,但因为你相信她,所以你也认为房子外边没有下雨——这就是信念。
事实和知识一定为真,而信念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每个人的脑袋里面都充满了各种事实与信念,将它们的真与假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保持理性的思维。
不过,我在此使用的事实这一概念,包含了知识、信息、信念等概念的含义,本身不做真假的区分与判断,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已。
我们想让自己的思考变得更灵活与丰富,一定要让自己的大脑里面充满事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撰写的这副对联,可以拿来送给大家,对于各种有用的事实,千万不要闭目塞听。
句法形式
我们再来看看是什么这种疑问句的模样是怎样的。最直接的表征,就是看它们都是用哪几个关键词来组成句子的。最常用的是“是什么”“有什么”“存在什么”“面临什么”“遇到什么”“出现什么”“看重什么”“关注什么”“发生什么”“产生什么”“得到什么”“造成什么”“导致什么”“是怎么样”和“是如何”“是怎么”“什么样”等,由于汉语的特殊性,“什么”一词也经常以“哪些”或“哪个”一词替代。现分别举例如下:
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公司经营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空手套白狼是什么意思?
男人与女人在心理上有什么区别?
他们夫妻二人存在什么矛盾?
刚入职的销售员最容易遇到什么问题?
这两家公司在合作中出现了什么不愉快?
你坚持要参与这次行动,你究竟看重什么呢?
对于这件事情,我们究竟应该关注什么呢?
我半夜听到奇怪的声音,究竟发生了什么?
如果我们两人联手,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参加这次培训,我们将会得到什么?
如果对孩子过于严厉,会给孩子造成什么伤害?
这次事故公开的话,会导致什么负面影响?
一家优秀的公司究竟是怎么样的?
我是如何将他这个强大的对手打败的呢?
你们是怎么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的呢?
什么叫做看问题有高度?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哪些中文字体可免费用于商业用途?
哪些购物网站比较好?或,购物网站比较好的有哪些?
时间特性
这里要特别解释一下是怎么、是怎么样、是怎么办与怎么办的区别,因为许多人会混淆它们。
任何事物在形式上都存在差别,就像俗语所讲的“人靠衣装马靠鞍”,虽然人们依靠事物的形式差别来区分不同的事物,但是往往容易被外表所迷惑。比如下面的问句:
创业的时候,你是怎么筹集到资金的呢?
十年前你参加高考的时候,面临的压力是怎么样的?
这件事这么困难,你却做到了,究竟是怎么办的呢?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怎么一词,常用来询问情状、性质、方式、原因、疑问、行动等。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是一般人看了还是什么都不懂。在此,我也不想再做深入的语义的探讨,以免各位越讲越糊涂,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强调的是,各位不要以为有“怎么”二字的疑问句,就是在问怎么办。前面的三个例句,大家都要注意到,“怎么”之前有一个“是”字,正因为这个“是”字,表面上似乎属于怎么办的疑问句,都变成了属于是什么的疑问句,它们所引出的答案,是对已经存在或想象的事实的陈述。
怎么办的疑问句的答案,问的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而是未开始、未完成的行动。关于这个特性,后边有专章讨论。
如果以时间性来讲,是什么的疑问可以涉及所有时间,而怎么办的疑问只涉及将来。不妨借用英语的时态举例如下:
当年你创业的时候面临着怎么样的挑战?(一般过去时)
去年一年你取得了怎么样的成绩?(过去完成时)
当年生活那么困难,你当时是怎么打算的呢?(过去将来时)
现在我的工作上存在哪些困难?(一般现在时)
你最近在忙些什么呢?(现在进行时)
我希望未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一般将来时)
以上这些疑问句,无论它是否包含怎么二字,通通都属于是什么的疑问。只有下边这两个问句,才属于怎么办的疑问:
你考试成绩这么差,下一步究竟打算怎么办?(将来进行时)
公司要实现扭亏为盈,究竟该怎么办呢?(将来完成时)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将来的结果属于是什么,而只有将来的行动才属于怎么办。
我在演讲口才培训课堂上,经常让学员练习立题。学员感觉立题比较难的,是“是什么”的立题,也就是提出“是什么”的疑问比较难。我相信这是普遍性的问题。
为什么会感到提出“是什么”的疑问比较难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什么”在形式上的多样性。是什么的疑问,在句型上,除了少数的表现为“是什么”之外,更多的表现为“是怎样”和“有什么”,而且“有什么”还如前面讲过,可具体分为“具备什么、存在什么、包括什么、需要什么、看重什么、关注什么、取得什么、面临什么、产生什么”等形式。当我们还不熟悉“是什么”这种疑问的形式时,如同一个小孩还分不清男女的同特征时,是没有办法把“是什么”的疑问给提好的。
第二,还没有养成陈述事实的好习惯。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还没有掌握陈述事实的基本方法,包括总结形成自己陈述事实的关键问句。
陈述事实包括以下三种形式:确认、描述、评价。也就是说,是什么的疑问,包括三个基本方向。比如:
你读过张恨水的小说吗?(确认)
张恨水最著名的小说有哪一些?(描述)
张恨水的小说写得怎么样?(评价)
下面,我们分别来讨论三种“是什么”:
确认
所谓确认事实,就是我们在思考开始的时候,首先要对思考的事物进行确认。确认些什么呢?按前述事实分为客观事实与主观事实两大类,确认也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关于客观事实的,一是关于主观事实的。
关于客观事实的确认,包括:性质、多少、真假、状态、位置、特征,等等。比如下面的问句:
这是一本书吗?
你老家是哪里的?
他的这种行为犯了什么罪?
我们讨论的究竟是什么问题?
某某公司真的破产了吗?
这个人的打扮好中性,他究竟是男的还是女的?
关于主观事实的确认,包括:态度、偏好、真假、选择、决定、愿望、需求,等等。比如下面的问句:
你最喜欢的工作是什么?
这就是你最后的决定吗?
他真的放弃了吗?
你的偶像是谁?
这个问题我们要不要重视?
我人生最大的理想是什么?
这些疑问虽然有些在形式上看不到“是什么”三个字,但它们确实属于“是什么”的疑问,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如果思考一开始没有确认什么,后面的思考就可能失去方向与重点。
这里还需讨论一下关于“开放式疑问”和“封闭式疑问”。开放与封闭,是疑问句形式上的一种划分。封闭式疑问,就像考试试卷前边的那些选择题、判断题,答案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是在abcd中选择,甚至只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选择答案,所以它们是封闭式疑问。而开放式疑问,就像考试试卷后边的那些简答题、论述题,对答案没有特别的限定(所谓“标准答案”另当别论),所以他们称为开放式疑问。顺便说一句,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问的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或者怎么办这三个“元疑问”。
封闭式疑问与开放式疑问,只是从形式上做的划分,如果就性质而言,封闭式疑问其实应该归属于是什么。因为选择性的疑问,就是在确认事实,探讨“究竟是什么”。
描述
描述是在确认基础上的深入了解,是对具体、详细情况的挖掘。可以说,确认是针对某个点提出疑问,而描述则是针对某个点发散开去的某个面提出疑问。比如:
这是一本什么内容的书?(确认)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描述)
你喜欢某个人吗?(确认)
你喜欢他什么呢?(描述)
公司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确认)
公司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些什么表现呢?(描述)
关于确认的疑问,通常只需要简单的话语回答,如果是选择性的问题,甚至只需要用“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好或不好”“可以或不可以”“赞成或不赞成”来回答。而描述的疑问,通常应该展开较详细,甚至分为多个点来回答。
描述也分为客观事实的描述与主观事实的描述。如:
这一款手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客观事实)
这一款手机消费者有些什么评价?(主观事实)
张恨水影响最大的小说有哪几部?(客观事实)
你最喜欢张恨水的哪几部小说?(主观事实)
评价
评价就是对一定的人物、想法、理论、方法、工具、行为、决策、材料、物品、作品、事件、现象等做出的价值判断,最终形成某种倾向性的结论。它是一个运用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实用性、方便性、有效性、可能性、可靠性、先进性、创造性、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比如:
你对现在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吗?
这场演讲你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公司开发的新产品,消费者的反响如何?
对政府打击网络谣言的措施,网民有什么评价?
我们定下的这个目标可行吗?
他提出的这个建议有创新性吗?
你认为他的梦想可能实现吗?
关于确认与评价,往往容易混淆。正如上述这些疑问,虽然它们寻求的答案是为了评价某一事物,但是看上去也是为了确认,因为它包含有很突出的确认的成分。只不过确认偏重于事实判断,而评价偏重于价值判断。比如:
你真的非常爱你的男朋友吗?(确认)
你的男朋友真的值得你爱吗?(评价)
关于描述与确认,相对容易区分,而描述与评价的区分,则略为困难一些。夏丐尊、叶圣陶先生在《七十二堂写作课》一书里,将文章分类为四种,我借来说明其区别:
记叙文——记事物的形状、光景
叙述文——叙述事物的变化经过
说明文——说明事物和事理
议论文——评论事物,发表主张
上面四种文章,前三种都是关于描述的,而后一种才是评价的。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描述与评价这两者的区别,我将《七十二堂写作课》书中的一段文字抄录如下:
我们听了演讲,提起笔来写道:“演说台上摆着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摊着雪白的布,左边陈设个花瓶,插满着草花,右边是水壶和杯子。演讲者XXX先生年纪大约五十左右,中等身材,眉毛浓浓的,看去似乎是一个饱经世故的人。”这是写事物的形状和光景的,属于记述文。接着说:“他在黑板上写了‘中国青年的责任’几个字,就开口演说,从世界大势讲到中国目前的危机,又讲到别国困难时的青年界以及中国青年界的现状,末了归结到青年与国家的关系。……”这是叙事物的变动的,属于叙述文。再接下去,如果说“这场演说很警策,论到我国青年界的现状这一段尤其痛彻,我听了非常感动。……”这是议论文。
上述文字里面,记述文和叙述文,都是在回答描述的疑问,而议论文则是在回答评价的疑问。
但是,我要特别指出,评价的文字通常的简短的,往往紧随着论证,而论证其实就是在回答“为什么”。本章后面将有专节讨论。
另外,对某一事物进行评价,我们要学会从多个相关利益人的角度提出疑问,这样才能保证认识全面性、客观性,比如:
对于《思考的技术》一书,书商有什么评价?
对于《思考的技术》一书,业内专家有什么评价?
对于《思考的技术》一书,读者有什么评价?
对于《思考的技术》一书,作者自己如何评价?
我把“是什么”立题的主要句型总结,以下的关键词,替换到XX,结合相关话题,就可以造出无数的关于“是什么”的立题。
XX是什么:
含义,性质,关键,目标,计划,任务,追求,动机,标准。
XX是怎样的:
客观:情况,情形,状况,处境,环境,过程,结果,状态,构成,范围,规模,形象。
主观的:想法、想象、动机、体验、感受、希望、欲望、要求、期待、目标、观念、标准、评价、态度。
有哪些或有什么XX(具备什么XX、存在什么XX、包括什么XX、需要什么XX、取得什么XX、面临什么XX、产生什么XX):
客观的:问题,不足,缺陷,差距,区别,表现,现象,症状,特点,特征,特色,方式,因素,方面,层次,条件,资源,关系,形式,内容,种类,安排,计划,支持,规则,选择,素质,功能,作用,力量,反应,反响,影响,结果,后果,风险,可能,机会,方向,趋势,优势,劣势,亮点,创新,改变,突破,成绩,荣誉,成果,物品,利益,破坏。
主观的:困难,挑战,压力,感觉,需求,要求,期望,理想,目标,打算,想法,意外,满足,不满,伤害,标准,误区,认识,评价,心情,心态,行为,习惯,素质。
标准
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有“是什么”的答案,都可以用来回答“为什么”或“怎么办”的立题。这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中文的特殊性,即我们可以在字面上把“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改换为“是什么”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出现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调整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我要选择出国留学?……我选择出国留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怎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是什么?
怎么提升公司的营销业绩?……提升公司营销业绩的对策是什么?
从上面的例子看,我们可以把“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改换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上面这些问题,也可以把“是什么”改换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第二个原因,也就是提问的角度:你究竟是为了陈述事实,还是为了分析原因或提出对策。因此,不是所有的“是什么”都能直接改换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比如如下问题:
新进的员工有些什么特点?
你最近工作上遇到些什么困难呢?
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如何?
智能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显然,上面的这些“是什么”的问题不能直接改换成“为什么”或“怎么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问题是希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描述,主要的目的是于让读者或听众了解事实,而不是为了分析原因或提出对策。
当然,如果我们变换提问的角度,上面这些“是什么”问题的答案,也是可以用来回答“为什么”或“怎么办”的问题的,至少可以基于这些答案而展开。
新进的员工有些什么特点?……怎么管理这些新进的员工呢?
你最近工作上遇到些什么困难呢?……为什么你看上去精神状态不太好?
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如何?……怎么利用移动互联网提升公司竞争力?
智能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要正解使用智能手机?
比较的方式回答是什么(《天才的回声》P225)
在对事实陈述的基础上,形成结论即判断、观点。如,讲了某人做了些什么事,下结论说他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