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评价思考,主要是为明确评价思考水平的标准。要做好任何事情,确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思考也不例外,即使你了解和掌握了正确的思考方法,你又怎么知道自己做得不错呢?思考的标准,既可以是身边或书上那些优秀人物、顶尖人物的思考方法,也可以是一般性的标准。
评价思考,我们既要看思考的结果,也要有过程。只有做好过程控制,才能获取更好的结果。
影响思考的各种因素非常多,但是我不准备在本书作全面的分析,一则,对于这方面的论述在前人的著述中已经非常多了,并且都有非常多的独特见解与建议;二则,我在本书中,着重是围绕提问与回答两大核心环节,说出我的一些不同的见解。
主观因素
影响思考的主观因素,指的是完全大脑里面的因素,比如:知识、见识、经验、记忆、世界观、胸怀、格局、心智、习惯、态度、情绪、反思、目的、欲望、性格、好奇、兴趣,等等。这一长串的词汇,并没有把主观因素穷尽。
这些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知识、见识、经验、记忆等属于素材类,是思考加工的对象,这部分东西缺乏,犹如巧妇无米。比如,一个学生在微信上问我对王琳、朱文浩的《结构性思维》一书有什么评价,但是,我并没有看过这本书,我没法给出意见,只好说我马上下单买一本回来看了之后再评价。一个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没有办法展开思考,最多只能做些无依据的猜想。因此,只有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足够丰富,才能从多个方面提出很多疑问、给出答案,从而让自己的思考插上翅膀,自由翱翔。
第二,世界观、胸怀、格局、心智、习惯、态度、情绪、反思等属于性功能类,也就是大脑这台思考设备的性能,对每个人而言或优或劣。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读同样一篇文章(也就是素材),为什么有些人理解得深,收获得多?就态度来讲,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持怀疑与反对态度时,他往往就不会深入了角与思考,可能直接在大脑中将它屏蔽。比如,当我向一位朋友提起某个项目的时候,他告诫我要谨慎参与。我问你对它有多少了解,他说并不了解,只是听别人说不靠谱。事实上,他真不了解,而且对别人所贴的标签误导了,然后放弃了了解与思考。
再说反思。所谓反思,就是对思考的思考。一个人在思考时,一方面心力会指向思考的事物本身,另一方面心力也会指向思考这个行为,对思考的方向、过程进行控制,对思考的结果进行评估。后者就是反思。当一个人不善于反思时,他的思考能力也是不够的,甚至会严重缺乏理性成分。
第三,欲望、性格、好奇、兴趣和目的等属于动力类,也就是一个人为了什么而思考。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思考的动力严重不足。就拿性格来说,按现在比较流行的性格色彩来说,人分为红、黄、蓝、绿四种基本性格,蓝色性格的人就喜欢思考,喜欢探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自然就会从一篇文章里面读出更多的内容。我有一个学生,曾经与同学一块聊天,说到所谓国学经典的话题,她就说这些问题我不喜欢思考,一经测试,她属于典型的红色性格。
影响思考的还其他一些主观因素,比如,一个人的财富、地位,会影响一个人看问题的高度与角度;一个人是否具有观察能力,也会影响一个对思考时对问题的重点与细节的准确把握。
客观因素
影响思考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空间、时间、压力、人际、求助、讨论、情景,等等。
关于空间。达摩十年面壁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深入地思考问题,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空间环境的。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有“三上”之说,他认为最容易文思泉涌的地方有三个:马上、枕上和厕上。“马上”指的交通工具,现代人出行不再骑马,而是开车或搭车。车上确实是一个思考的好地方,比如你每天要坐地铁上下班,如果你不想浪费时间的话,每次都为自己设定思考的题目,日积月累,必有意外惊喜。“枕上”也是一个好地方,以我个人的习惯,每天晚上上床,睡着之前,常常辗转反侧,思谋大事;尤其是早上醒来,不着急翻身下床,而在半梦半醒之间,思考自己近期的某些事情,总能获得不少好的思路与想法。
关于人际。此处是说,自己正在思考的某些问题,要不要向别人说出来求助或者讨论。你身边的人对自己的思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属于团体事务,我们个人的想法通常都应该说出来,但是,个人事务说与不说则是一件两难的事情。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不是全知全能的,当我们想不通的时候,为选择而纠结的时候,如果不说出来向人求助,可能把自己毁了,或者错失良机。可是,说出来有两种可能:一是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用别人的智慧来成就自己;二是遭人泼冷水,让你压抑或放弃。我在2008年准备搞口才培训时,也曾向身边的朋友征询意见,几乎没有人赞同。幸好当年我一意孤行,又得上天庇佑,做得还算顺利。
工具因素
是否经过专业训练,对分析思考工具的掌握,也会影响思考的效率与结果。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思考辅助工具。思维导图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伯赞发明,他从任何事物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出发,建议我们找到思考对象的核心点,然后向外发散形成多个结点,再由每个结点向外发散多个结点,以保证我们的思考具有系统性与深刻性。
在各个学科里面,都有无数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比较经典的,如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五力分析模型”,营销学家菲力浦·科特勒的“4P营销组合”,行为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求理论”,麦肯锡咨询公司的“7S模型”等等。这些模型其实也就是一个个的思考模型,帮助我们分析与解决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
不喜欢、不善于思考,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我曾经陪着太太到一家小医院看病,因为自己的腰椎大半年来始终有些不妥,晚上睡觉时总有轻微的痛感。于是顺便自己也叫医生开个单子,做了一个腰椎X光检查。医生是一个50好几岁的男医生,他看完片子后告诉我,我的问题是“腰椎曲度变直”,是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加上缺乏锻炼造成的。我问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矫正。医生说没有办法,因为人上了年纪,身体“零件”该有这些毛病了。
医生的话让人失望,是对生命的失望,如果真的不能矫正,我以后就只能一直痛下去了。但是,我不服气,自己回家上网查了一下“腰椎曲度变直”有什么办法可以矫正,还是有收获的。比如可以在网上买一个腰椎矫正器或者抱枕,每天顶着腰椎在床上躺半小时。正好家里有一个圆形的抱枕,我用它顶着腰椎试试,十天下来,腰椎完全不痛了。
过了一个月,再次陪太太去医院看病,正好遇上了上次那位医生。我告诉他,我“腰椎曲度变直”引起腰部不适以至疼痛的问题解决了。出乎意料的是,那位50多岁的医生的表情没有任何的变化,更谈不上兴奋,搞得我没了讲下去的兴趣。我因此也明白,他这辈子只能在一家小医院做个普通医生甚至是一个庸医的缘故。
我原本想,他说“腰椎曲度变直”导致腰椎疼痛没有办法解决,而我告诉他,我的腰椎不痛了,他应该有兴趣追问我是怎么做到的,这样,下一次再有类似病人,他就不会再说“没法解决”的话了。
说到底,这个医生是一个没有探索精神的人,是不会不喜欢、不善于思考的人,是一个严重不具备思考力的人,是一个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的人。
我经常在培训课堂上,结合“思考=提问-回答”这个公式,跟学员们一起讨论评价思考力或思考水平的简单的标准。
既然思考包含“提问”与“回答”这两大核心,那么,思考力的水平的标准就由它们来构成,包括三条:善于提问、快速回答和回答正确。
善于提问
所谓善于提问,就是一个人在接触到一个话题之后,能够展开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疑问提得越多、越特别、越有价值,就表明他的思考水平高。
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者一个公司的老板,如果要证明自己是领导或老板,就必须在下属汇报完工作之后,提出几个下属完全没有想到的疑问,这个时候下属一定会被问得哑口无言,连声说:“不好意思,老板,这个问题我真没有想到。”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或老板,正是因为他比别人看得高、看得远、看得独到,提出下属想不到、提不出的疑问,总之,思考水平一定要比别人高。
快速回答
只会提问而不会回答,也不是一个真正善于思考的人。虽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他只是为了强调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了,这个世界需要那些能够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所有的伟人,他们都是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短期内,至少在他们有生之年解答了问题的人。
这里,我特别提到了“短期”这个词,我想强调的是“快速回答”。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问题是必须快速给出答案的,正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下属来汇报工作,遇到确实不明白的,要问你为什么或者怎么办,你总是回答“我也不知道”,一次两次可以,如果多了,下属一转身就会骂你是狗屁领导。
回答正确
快速回答问题固然重要,但最终还必须保证答案正确。如果你参加考试,半小时你就写完交卷,但是答案全部是错误的,你能够得到高分吗?
生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问题必须基于在思考过程中,你的判断与决策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答案,才能将问题真正的消解;错误的答案,不仅不能消解问题,还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问题。
人的一生,价值几何?基本上可以用他解决了问的多少与大小来衡量。
评价思考,每个人都可以自行拟订一套标准,每个人也可以拟订多套标准。前面的基于“思考=提问-回答”这个定义,提出了三条标准,但是,并没有穷尽一切,所以不妨换一个角度,讲一讲思考的“五性”。
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是最近在美国特别流行的一个概念,不仅在大学专门开设这样的课程,并且成立了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经常组织国际性批判性思维大会。理查德·保罗与琳达·埃尔德合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是这方面的经典著作。
“思考自己正在思考什么”也就是所谓“反省”,是批判性思维特别强调的能力。理查德·保罗与琳达·埃尔德指出:“批判性是指惯于给出评价,甚至是挑剔、吹毛求疵;惯于仔细评估或观察;为人和善、严谨、守时;批评时全神贯注或游刃有余;能够组织人们应对危机;懂得根据问题需要暂缓前进的脚步;为人果断、一言九鼎且不可或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训练有素的自导式思维,它意在通过公正的方法使推论的质量达到最高水平。”
总之,批判性是为了防止我们沦为推理错误的牺牲品,被非理性和东西、偏见、成见、扭曲的思想、是非不分的社会规则与禁忌、个人利益以及既得利益影响。
创造性
前面我讲过“回答正确”这样一个评价思考的标准。那么,什么又叫做正确呢?正确通常指符合事实、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但是,它可能只意味着恰当、合理,但不能称之为完美。正确只是及格,完美才是满分。要达到完美,则必须具有创造性。
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我们许多的行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能都是正确的,但是,虽然正确,却往往拖了历史的后腿。当一切都变得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时,社会就停止了进步。
我们对学校教育的诸多批评,其实许多都是围绕着对人的创造性培养的缺失展开的,书本上、课堂上、考试时,要的只是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却很少强调创造性的答案,甚至创造性的答案要被扼杀。
人类历史上科学、艺术、商业上的创新,从来都不是因为它符合过去的正确与标准答案,反而是对正确与标准答案的挑战而产生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不正是这样的创新吗?
目的性
所有的思考都必须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说,当人们思考时不能漫无目的地思考,而要按照目标、需求和价值进行思考。大致来讲,思考的目的分为三类:
第一类思考,指向现实问题,希望使之得到解决。这包括个人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还包括人类的科学、政治、经济、法律、战争等问题。这类思考的目的就是“解决”。
第二类思考,指向心理平衡,或者是情绪的平复,或者是好奇心的满足,思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在心理上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不涉及现实层面。比如看一部侦探电影,你最终知道了谁是凶手;又或者你被女朋友抛弃,你一定要得到一个答案——为什么跟我分手?要死得个明明白白。这类思考的目的就是“解释”。
第三类思考,指向理论自洽,这是专业人士的工作,希望通过思考形成一套理论体系。这样的思考,虽然其中包括解释,也可以将其理论用于指导现实问题的解决,但其直接目的只是“创作”。比如,我创作这本《元思维》一书,把我多年的研究、发现与思考构建成一个理论体系,自圆其说,完成一部书稿出版,目的就达到了。至于在现实当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不是我所能掌控的。
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你思考什么事情,都必须带有强烈而明确的目的性,否则只是胡思乱想,而不叫思考。
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要避免片面和狭隘地思考问题。
荀子的解蔽
培根的四种幻像
边界。将思考对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思考问题时必须划定事物的边界。
构成。首先找出或划分系统边界内的全部要素,如麦肯锡的MESE原则,穷尽而不交叉;进而对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取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属性和规律,由此获得“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规律。
综合。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要防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系统性思考将人们对事物零散的认知联系为一个整体进行认知,使人们的认识更为完整、更具穿透力,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使人们的思维更具全局意识和整体性。
逻辑性
逻辑性是评价思考非常重要的一项标准,我们经常会问:我们的论述是符合逻辑的吗?但是,什么才叫符合逻辑呢?我认为可细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论证合理,证据充分。也就是我们持有的观点或提出的建议,必须有充足的事实、数据与理论支撑。
第二,前后相关,连贯一致。思维过于跳跃的人,往往会出现逻辑混乱。这一点,我在后面如何提问的章节里面,会专门结合提问来讲解如何提升逻辑性的方法。
第三,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任何一个问题,在大脑中都是多头绪的、立体的、网状的,而思考则需要将其理清要素、层次、顺序,并且以线性方式表达出来。
除了前述标准,我也经常用“七度”来评价思考。
力度
力度指的是一个人对思考的兴趣、愿望、勇气与韧性。一个不爱思考的人,他的思考是没有力度的,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于表面的了解。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来都不是他想做的事。这种人头脑简单,但是也许过得很快乐。
广度
思考是对各种信息进行联接与重组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把看似不相关的多种事物连接起来,那么他思考的广度是不够的。比如说到吃饭,你仅仅想到米饭、碗筷、餐桌、饭馆、厨师等,广度是不够的。如果你想到孔子、太空、爱情、战争、读书、文化等,说明你是一个思考有广度的人。
深度
所谓深度,就是看问题比较透彻,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没有力度往往就没有深度,但是,有力度并不一定就有深度。“丰田思考法”里边讲,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连续追问五个为什么,是让思考有深度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俗语“打破沙锅问到底”具有可操作性的表述。
高度
人们难免有吃饭留下剩菜、迟到几分钟、穿着过于时髦、对社会现状发点牢骚等行为,但把这偶尔的不当行为、个人兴趣,视为生活作风问题、道德问题,甚至与国家与民族未来扯到一起,显然是令人讨厌的“上纲上线”。思考有高度,就是不能一味的就事论事。思考要有高度,必须有思想性。而思想性就是我们要将思考的问题,放到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上去寻求答案。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思考自己要买个什么样的房子,这不具有高度;但你象杜甫那样思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就有思想性和高度了。
速度
时常有人感叹自己“脑子反应慢”,说的就是思考的速度问题。前面我讲到过“快速回答”,但这并不是速度要求的全部,还应该包括“快速提问”。就我做口才与写作的培训经验来讲,很多人都不善于拿到一个话题之后,快速的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不懂得思考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提问。
准度
思考是否要借助语言,专家们有不同的意见。我个人观点倾向于,理性的思考必须依靠语言,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尤其是我们要将思考的结果说出来和写出来的时候。但是每个人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别的,有些人能够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有些人则显得相对困难或者非常困难,更何况有许多东西我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没有任何人可以纯粹用语言描述并告诉别人酸甜苦辣分别是什么样的味道。
角度
所谓角度,就是指每个人看问题时,在不同的位置上,看到不同的东西。正如苏东坡说的“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与我前面讲到的影响思考的多种因素都有关系,尤其与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紧密相关,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屁股指挥脑”。我希望的是,我们尽量摆脱角色等因素的限制,让自己的思考做到客观、公正、理性。
角度除了我们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利益密切相关的位置之外,不同的知识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角度。学科大类首先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仅以社会科学而言,就可以分为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法学、伦理学、文化学、宗教学、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历史学和哲学等等,我们在思考与讨论各种问题时,也会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比如,评价一部电影,可以从投资、营销、拍摄、表演、编剧等角度进行思考和评价,还可以从历史、道德、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和评价。
在前面的思考“七度”中讲到了深度和广度,但是人们往往做不到有深度和广度,因此,这里专门讲一讲横向思考和纵向思考的问题。
六顶帽子思考法的发明的爱德华·德·波罗曾经提出过“水平思考”的概念,他认为大多数人喜欢一根筋地进行“垂直思考”,于是不够全面和系统。
按我的理解,爱德华·德·波罗的“水平思考”可以等同于“横向思考”,“垂直思考”可以等同于“纵向思考”。但是,我要强调的是,高质量的思考应当是两者的结合,缺一不可。
布兰登·罗伊尔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书里面讲到一个写作原则——支撑所说内容。即要求作者使用准确、具体的词汇支持所说内容。举例来说,你要表达的观点是:
公司利润下降了。
如果仅仅有这一句话,对读者来讲,信息量实在是太单薄了。比如好的表达是:
公司利润下降了10%,因为总体成本增加了20%。具体来说,较高的薪水支出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高薪资成本主要是管理层的薪资增加造成的,因为加班时间减少,付给工厂员工的平均实际工资下降了5%。
布兰登·罗伊尔指出了人们写作时常见的一个问题——不善于将观点细化。
要将一个观点进行细化,是我们在思考、讲话和写作时必须完成的一个基本动作。细化的目的包括以下三个:第一,可以给受众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以便受众理解和接受。第二,可以丰富语言,让自己的表达不至于过于干巴、粗糙和空洞。第三,可以更加全面的展示事物的全貌以及真实面貌。
如何来进行细化呢?我们应当从横向与纵向两个大方向展开拓展和挖掘。
所谓横向,就是在同一事物相关的水平面,从多个要素、角度进行拓展。比如,公司存在哪些问题?横向细化就这样回答:
公司利润下降了,产品质量下降了,员工流失率上升,资金链紧张……
所谓纵向,就是在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中只选取某一点垂直挖掘。比如,公司存在哪些问题?纵向细化就这样回答:
公司利润下降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总体成本上升了20%,所以利润下降了10%。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薪水增加,而薪水增加上要是管理层薪资增加造成的,因为加班时间减少,付给工厂员工的平均实际工资下降了5%。
总结起来讲,横向就是一个事物内容的各个方面,以及多个事物的并列;纵向则是就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深入挖掘,而且就是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元疑问展开连续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