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老子》第35章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这一章,老子继续教导我们如何遵循道而做人做事,同时又揭密道的本质特征。
阅读本章,开头的“执大象”三个字,让我首先想起了小学语文课上学习的盲人摸象的故事。话说古时候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摸到身子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牙齿的说大象像一根棍子,摸到像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根绳子。四个盲人还争辩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盲人摸象是一个成语,它其实是一个佛教故事,告诉我们对事物不能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做出全面的判断。
与盲人摸象相关的成语还有井底之蛙、鼠目寸光、夜郎自大等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封闭自我。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盲人摸象这个故事从小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后来学习哲学,唯物辩证法强调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更使我的认知能力得以升华。
在此,我要特别引用庄子的一段话,它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牢记的教诲。《庄子·外篇·秋水》记载: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冰,因为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道,因为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有限的教育的束缚。”
说完上面这些话,再回来看老子在本章所要表达的观点,就变得容易理解了。所谓“执大象”,如果按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把整只大象都抓在手里。当然,老子不是在教我们抓大象,而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像盲人一样摸大象,要从整体去把握事物,从而理解和抓住事物的本质。
把“执大象”与接下来的“天下往”连起来,又让我想起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句上个世纪80年代非常响亮的口号,激励了无数青年努力学习考大学。这句口号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在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三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上有了扎实的功底,那么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这是不是有点“执大象,天下往”的意思?数理化三门课程学好了,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就比较透彻,就可以说做到了“执大象”,因此,走遍天下,一往无前,畅通无阻。
我试着翻译本章意思如下:
如果一个人善于从整体上去理解事物的形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就是一个得道之人,能够畅行天下而没有任何阻碍。而且他不但不会给天下带来任何伤害,反而会给世人带来安宁、和平和康泰。为什么会这样呢?美妙音乐和美味佳肴,会使匆匆过客们停步不前,而得道之人,几乎感受不到他有存在。他这个人讲的道理简直平淡无味,样子看起来很不起眼,说话听起来没什么价值,让他帮助解决问题似乎也没用。这样的人,他真的对天下不会构成任何伤害!
从写作的角度看,老子主张不要用华而不实的词汇与表达方式。
最后说一说本章对于写作的两点启示:
第一,我们写文章表达观点,必须学会“执大象”——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今天的自媒体上,有无数的文章都是从片面、狭隘的角度发表意见,根本不了解事情真相,也不知道事情的全貌,甚至有些人宣称,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立场。
第二,写文章最好不要使用华而不实的词汇,以及过于夸张的表达方式。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也许,表面的文字看起来朴实无华,但是它的背后可能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