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老子》第32章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老子在这一章里,着重讲的观点是,一味地追逐名声是没有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老子在第一章开篇就讲到了关于“名”的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分,非常名。”这后半句的意思,就是说,万物虽然有名,也就是人们给万物都取了一个名,但是,这个名并不一定代表万物本身。
这正如成语所谓“徒有其名”,甚至“徒有虚名”。
我试着将本章原文翻译如下:
“道”本来是没有名称,更没有名声的,而是质朴无华的。它虽然很小,天下却没有谁能让它臣服。侯王如果能够坚守“道”来治理天下,万物将会自动归顺。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降下甘露,不需人来发令而会自动分配均匀。人类社会之初,开始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就人为地制造出各种官阶名分。官阶名分既然有了,人们就会追逐它,但这时候应当守住底线,适可而止。守住底线,适可而止,才能保证没有什么危险。“道”存在于天下,就像山川河谷的水最终都自动流入江海一样。
孔子宣扬名正言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在这一点上,孔子的死对头老子没坚决反对,大致也认同名正言顺。只不过,老子反对一味地追求名分与名声,强调对名分与名声的追求要“知止”。
世人都知道名分与名声的好处,有了它们,金钱与地位可能就随之而来,所以无数的人都狂热地追求,并做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飞黄腾达的美梦。
这不禁让想起了“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在齐宣王时代,南郭先生可以算一个人人称羡的“皇家乐队吹竽手”,凭着这个称号,他在江湖上骗吃骗喝骗女人,恐怕是一骗一个准。但是,到了湣王时代,这个徒有虚名的江湖骗子只好逃之夭夭,否则死罪难逃,小命不保。
说到关于写作,以文章闻名于天下,换得金钱、地位者不乏其人。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白日做梦罢了。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似乎人皆可以为作家,于是许多人胡乱写了几篇文章,就想着点击量超10万+,并籍此暴得大名,轻松赚得盆满钵满。岂知哪来哪么容易成功?
道常无名!我们真正要努力的方向,不是名声,而是实实在在地把文章写好,其结果才可能“犹川谷之于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