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会讲故事的人,不可否认的是会讲故事的人比不会讲故事的人多了很多机会,比如在演讲中能讲出一个好故事更能激发听众的情感,比那些泛泛而谈理论更容易让听众接受。会讲故事的人也更容易受大家的欢迎,朋友之间的聊天,或是加入一个陌生团体后的自我介绍,如果能讲述出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更容易获得朋友间的称赞或是不熟悉人的信任。而曾经不会讲故事的我们往往的经历确是看着别人通过讲述一个好故事把本来属于我们自己的机会夺走了。
相信人多人可能会疑问,我们为什都喜欢听故事?即使它是虚构的很多人也赞叹不已,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三体。在分析我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之前,我们先回忆下,我们耳熟能详的好故事,比如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怎么就从大字不识一个街头混混,一步步进入皇宫,与皇帝相识,委任大官以及后续发生的故事。不等不承认每一处情节的发生都扣人心弦。其实根本原因是发生于主人公的每一件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习得的经验,我们的大脑不仅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习得经验,更大一部分是通过观察别人的状况,反思我们自己,以便提前部署预案,在当有一天我们真的遇到类似问题时能更好的做出反应应对发生的状况。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写出好故事呢?
首先从第一句话开始就要让读者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意想不到就更佳。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主人公尽快登场,安排一件事围绕主人公发生,并通过这件事展现给读者一些问题,给读者一种代入感,想象接来下事件的走向。
其次为了让故事看上去不空洞必须为主人公植入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一般来说内在目标是主人公的价值观层面的体现,而在外目标是主人公当当前要处理的问题,两个目标随着情节的设定交织发展,表面上主人公是在解决外在目标(眼前问题),实际上内在价值观也就是故事想要传达的主题始终在干扰着主人公解决外在问题,所以故事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件小事最终可能发展成一件大事。比如前不久上映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故事表面上看就是一件农妇李翠莲因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想让政府作出公正的判决的这件小事,最终因为李翠莲内在固执因素发展成上京上访,最终让一切曾经不把她当回事的官员全部下台。而观众比主人公先看到这点,并期待着看到主人公何时通过何事明白自己的内在问题,去影响外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另外要学会用展示性语言,不要仅仅通过直白的表述来高速读者故事想要表现的主题,尽量用动作,环境来烘托主人公内心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