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中提到的10000小时天才法则,让很多人将刻意练习等同于时间堆砌。
然而,反思现实,为什么同时开始练习,有的人只需要2000小时即成为大师。
有的人,穷尽一辈子去练习,也无法触及入门的边界,最后只能成为多领域中熟练的弃坑人。
怎么看待“刻意”两字,持有一种怎么的认识心态,成为了两者的分水领。
刻意练习的前提是找到高级的心理表征。
能否有握有高阶心理表征的导师指导你的练习,是最重要的前提 。
导师的心理表征,是在他多次反复假设修正之后得过来的。
菜鸟与导师的最大差别,并不在于动作与方法,反而是他如何看待事物本质的能力。
谈营销,菜鸟可能会从《营销三百招入手》。
而高级导师的则会将营销本质一言道出:“营销的本质是快速与人建立信任关系”。
此时,你才明白,营销的内核,实质应该从心理学范畴去找到答案。
言语之间,直击内核,精确无比,高度压缩这个体系里面的关键字从而形成心理表征。
有了高级的心理表征指导,才能让你在对的方向上刻意练习,而非陷入低水平奋斗中不能自拔。
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刻意去挑战自己的不舒适区。
这句话,既肯定了打卡的意义,也反对了打卡的单纯目的。
正如世上所有的练习一样,有的是习以为常的套路练习,其目的只是让你保持水平。
更多的练习,应该是挑战自己不舒适区为主,因为,只有不停地想办法让自己不舒服。
你才能从更多的角度去找到改进自己的方法,正如《反脆弱》一书里面提高的非线性世界上进化而来的我们,
其实都有反脆弱的内核,要想提高自己的前进步伐,唯有的方法,就是通过不同的情景与方法,
不断地逼自己离开舒适区,让自己置入学习区当中,才能让你的练习不是低效率的重复,而是每日精进的来源。
刻意练习的目的,应该是从练习中收到反馈来改进自己的假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选择刻意练习的人,少有是不学而殆的,但容易陷入到不思而罔的怪局当中。
付出了每天的学习时间去探索,却不舍得花一点时间,去检讨今天自己失败练习当中错误假设的原因。
我们的过去,所有的失败经验,其实就是我们反思的重要来源,里面写满了我们的所有错误假设。
刻意练习,只是一个过程,为了从这样反败中,提出新的假设,去更好指导我们的练习。
然而,有大部分人,都只强调练习时间的堆砌,却从不留出时间来进行反思。
明天依然沿用过去的失败假设,浮光掠影,为感动自己而学。
“为什么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正是只是知道,而缺少实践中的反思。
重复错误,一错再错,那么,又如何过好这一生呢?
刻意练习,目的不是盲目地堆砌时间,也不是努力就能成事。
而是为了通过刻意训练,快速建立体系,合理试错,减少入坑的概率。
有的放矢地去练习,花上更多的时间去修改假设,让假设更好地匹配事情发展底层规律,才谓之“刻意”。
那些为了感动自己舒适区的打卡行为,当感到不舒适便停止行动的心态。
不过是浮光掠影,无法直击实质,只能在原地羡慕嫉妒恨,最后又自我安慰明天会更好。
其实,明天并不会更好,不要为了感动自己而努力作尽量少的无用功,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