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那

树那

发表于 2018-09-23 22:39:29
1123 字 · 1216 阅 · 1 评 · 0 赞


我是一个有严重拖延症的人,双日更都会集中在周末完成,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在混乱中。

每天列清单,每天都完不成,所以每天的体验就是对自己非常的不满意、焦虑和愤怒,情绪累计下来很是疲惫不堪。

有幸读到《拖拉一点也无妨》,作者最有意思的是自创了“结构化拖延”,意思是:由于没有做某些事,从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

学会用作者提到的逆向思维,用更轻松的心态来看待拖拉,效果很不一样。

书中指出,严格意义上的“拖延行为”指满足两个条件的推迟行为:(1)后果消极;(2)无必要,本可以避免。如果一项推迟行为是经过理性权衡之后的主动选择,并且也确实带来了积极的后果,那它并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拖延”。

如果可以换种心态来看待自己的拖延行为,最起码可以让自己完成行动后的态度更积极,找到积极向上的意义。

“拖延并非是世上最糟糕的缺点,你可能有爱拖沓的毛病,但你依然做完了不少事。如果你能用上些不错的自欺本领,再拿出些意志力来“操纵”一下自己,拖延的程度可能会减轻一些。有些时候,缺点也有额外的福利。”

读这本书的感受就是要学会放过自己,有时候会找借口也可以让自己从拖延的内疚中出来。

想想自己每天列的长长的任务清单,经常有不会完成的事,换中心态来激励自己,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不少事,所以不必内疚。

斯坦福大学的哲学教授约翰·佩里为爱上网乱逛、做事容易分心的拖延者们提供了一个小窍门,那就是,等到某件肯定会发生的、能打断自己的事情快来了的时候再上网。比如饿了,或者感受到了内急的前兆。我们能很快从不由自主刷屏中跳脱出来。

约翰·佩里还提出了一项良策:任务验伤选择。他奉劝大家,凡事做到蛮好就可以啦,宁愿不完美,也不要坐等任务过期。

追求“完成”的人,时常能体会,“烂开始”带来了“好结束”;苛求“完美”的人,却往往发现,“好开始”只换到“烂结束”。

成长是一步一步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不舒服的感受,敢于面对内心的黑洞。

当看到自己一直在追求完美,本来可以完成任务,总会给自己一个指令,等等再说吧,结果一拖就拖到很晚才能睡觉。

当处理了内心对做事的愤怒后,可以接受“完成比完美重要”的做法,每晚都能确定在十点上床睡觉。

以前列清单总会设定具体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事实是总会延迟拖拉一点,然后会对自己有些恼火,总觉得是不能按规矩办事,不能珍惜时间,给自己一大堆的批判理由。

“没事拖一拖,生活乐趣多嘛。”

今天早晨,打算把7点半的清稿提前到6点半去清稿,以往会拖到8点以后,一不小心看书到7点了,打开简书发现稿件已被好心的主编清理过了,真是意外之喜,这件事已经有人在我计划的时间内完成了。

刚好读了作者写的“结构化拖延者有个绝好的额外福利:有时候,排在清单顶头的重要事项会自行消失。”

看来,这是真的,所以很开心。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思行、学以致用、心灵家教师
发表评论
  • 我是小鑫

    我是小鑫 2018-09-27 11:00:59

    其实我是这么认为的,拖延这回事,关键看是资源拥有方还是需求方,因为如我辈资源需求方基本没有拖延的空间。可能还是人微言轻的关系吧。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