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发表于 2018-09-23 22:05:12
1017 字 · 1871 阅 · 1 评 · 2 赞

今天,读过樊老师发表的一篇文章,高晓松: 在瑞典,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很有感触,也很震撼。

最直接的想法,毫不掩饰的说,是佩服羡慕和向往。

甚至,一瞬间梦想,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丹麦和瑞典这两个只出现在童话里和地理书页上的国度。

毕竟,世界这么大,为何不去看看?现在也只是意淫一下罢了。

当然,前提条件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情况下。

这两个国家人民的素质好和境界高。越是经济发达国家,老百姓的素质越高。不用为生计奔波,上班和失业收入不差上下,不必担心失业,更不用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说了。

这两个国家人民平日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和划小船。比起我们大街小巷多如牛毛的小轿车,听起来似乎很辛苦。

但是,一提起丹麦和瑞典,我们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那里的人民幸福感十足。

由此可见,幸福与否与你开什么车坐什么船无关,与坐车乘船人的心境有关。

拿着上千欧的收入,却享受着一次6欧的看病费用。想起我们的看不起病,不敢病,一回大病,日子回到解放前的现状,自叹弗如!

大学可以自由上,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学自己想学的专业,一生从事的事业是自己所擅长喜好的,又是何等让人羡慕!

比起国内的一切向钱看的热门法律金融公务员,丹麦瑞典更重视的是文艺,音乐,电影等人文文化。

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呼吁“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专长,都是一座待开发的宝藏。可是,现在教育急功近利。从小学到高中,几乎就是一刀切,一个模板塑造。大多数人把学习成绩高低作为评判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这是何等的悲哀!

我想,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即使上了清华北大这种名校,由于前期的流水线似的教育 方式,孩子的潜能早已磨灭,智力早已固化,作为高等学府的顶层,何谈创造力?何谈作为社会的精神导向?

不信,可以百度下,历来诺贝尔获奖者。

甚至有文章直击,中国的大学培养了很多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不是精英。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具体内容百度可以查。

所以,有人说,这个时代的人活得很累。不管大人孩子,也不管你有多少钱,当了多大的官,幸福感远远不及上世纪末。难怪马云都感慨,最幸福的时候是每个月挣91块钱当老师的时候。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天性,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很多传统体制上的问题,我们无从改变,但也不能随波逐流。

但是,我们可以决定我们能做什么,不想做什么。朝着自己喜欢的目标学习。尽力改变自己顽固保守的心态,思维,加强行动力。

在这宝贵的人生之路上,努力活成自己本来喜欢的样子。因为,人生只有一次。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 我是小鑫

    我是小鑫 2018-09-27 11:06:03

    因为缺乏,所以恐慌,资源贫乏者都是焦虑症患者。

    毕竟开着宝马的人吃素食与街头流浪汉吃素食的心态是大相径庭的。

    没有丰沛的储备,那里来的豪气与底气。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