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农转非还是一个香饽饽,于是国家便出台了一个政策,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可以上中专,农转非,工作国家包分配,录取分数自然高于重点高中了。于是学校之间展开竞争,比的就是看哪个学校考上中专的人数多。所以当时即使有一些优秀学生,在填表志愿时,想放弃填报中专,也被班主任和学校领导软硬兼施,被迫填中专。
这些人考上了中专,当时确实风光,但是造化弄人,三年一毕业之后,就发现自己被国家耍了。眼看当时不如自己的上了重点大学,等级层次一下子拉开了。有的奋起直追,也只能选择异常艰辛的自考之路。即便这样,无论是知识上,还是阅历上,与正规的全日制大学也无法相比。更致命的是工作平台,中专毕业生工作单位绝大多数是乡镇一级最底层的单位,而那些重点大学毕业的往往就留在了大城市,这是可怜的中专生穷极一生也无法达到的。
当年温家宝到医院探望钱学森,钱老的扎心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可以想象,每个学校最拔尖的十来个学子都被掐掉了,失去了他们成长的土壤,怎么成才?十五年的时间,略作统计,整个国家至少损失了五百万人才。虽然不能保证他们个个冒尖,但这些人成才的概率要大得多,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悲的是其中的一些人因为一步没有跟上,而导致步步落后,甚至被下岗,过着潦倒而清贫的一生,何其憾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