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7章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此处所谓“善”,既可指“擅长”“善于”,也可以指“优秀”“美好”即合乎道、合乎规律、合乎道德、合乎科学,也即合乎人类整体的价值取向。不过,在此,我更倾向于前一层意思,因为,我认为老子总是喜欢用人们在日常生活可以感知的事物来讲道理。
按这样的理解,我将本章翻译如下: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表达的人,不会被人挑出毛病;善于计数的人,用不着计算工具;善于关门的人,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他不会遗弃任何人;总是善于救物,所以没有被抛弃的物品。这是深藏不露的聪明。因此,聪明的人可以做为愚蠢者的老师,反过来愚蠢者又可以作为聪明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可借鉴的东西,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最大的迷乱糊涂。这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这里,老子讲了五种特别能干的人,是我们平常可能遇到的人,他们善于把一件事情办好,而又不借外物,不留痕迹。由此,老子指出真正聪明的人,善于把握事物的规律,而让自己的所言所行,均符合乎道,合乎规律。那么,圣人也就是真正聪明的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因为他们尊重自己的老师,爱惜自己可以借鉴的东西。
就写作而言,我要特别讲一下对“善言无瑕谪”的理解。
这句话可以说是老子关于好的表达能力的标准。所谓“言”,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这两者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基本工具。所谓“善言无瑕谪”,意思就是表达能力强的人,不论说话还是写作,言语都不会有破绽,甚至不会有任何瑕疵,无懈可击。当然,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与标准,常人并不容易做到。
具体怎么才算“善言”呢,老子没有讲。按照我的理解,一般人写作的问题在哪里呢?哪种情况可称为写作表达的破绽呢?
第一,没有条理。也就是思路混乱,罗嗦,老讲不清楚一件事或一个道理,自己不知道写了什么,读者也看不懂你想表达什么。
第二,不合逻辑。逻辑的力量是强大的。道理可以不深,但逻辑不可以缺,否则,人家一听就觉得牵强附会,生拉活扯,甚至强盗混账,不足信。
第三,没有思想。写的全是套话、空话,没有给人以启迪或者直接的点拨,比喝白开水还要无味,肤浅至极。
第四,没有趣味。写作不是自言自语,所以还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要让读者有阅读的快感。用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不好,完全没有一丝文采也不讨好。总是板着脸说教算不上好文章,一味地插科打诨、油滑戏谑也并不能征服读者。
总而言之,写作如果能够与上述相反,做到了有条理、有逻辑、有思想、有趣味,那就算“善言无瑕谪”了。至少,你比身边的人,写作水平已经高出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