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隆雄
我国古代的高考,最早起源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通过科举考试,很多下层人士脱颖而出,成为统治阶级人才的重要来源,缓解了社会突出矛盾。隋朝统一全国后,为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科举制度在我国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2年起,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行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标志着新中国高考制度的建立。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始于1977年,北京先后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从当年起,高等学校实行新的招生制度。当年12月11日—13日,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的大学生名额,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考试录取比例只有29∶1。
高考制度的建立,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很多百姓子女通过高考,成为各项各业的重要人才,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和抱负。
现行高考制度相对公平公正,统一考试也更益于检测考生实际学业水平,利于人才的选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无论富裕或贫穷,都可以通过参加高考来获取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保障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高考能使学生尽一切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覆盖面,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科学文化知识。以高考分数作为单一录取标准,录取程序操作简便,消耗的社会成本较低,符合国情全省统一命题,具有相对公平性。现实体制下,还没有更好、更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高考是可以接受并运行的教育选择模式。
成才的道路不只有高考这座独木桥,没考上大学的学生可以复读,也可以通过电大、成人自学、网络大学、自考等途径拿到文凭,还可以边就业边开辟自我发展的渠道,在就业中接受各类高等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选拔人才的作用正在弱化,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正取代高考,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高考成绩好不好,并不能决定人一生的发展。榜上有名,那很好;榜上无名,脚下也会有路。只要自信自强、不懈努力,年轻人在哪里都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