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觉得写作很难,常常提起笔不知道该写什么。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聊聊写作的心理和构思过程。
开智学堂的创始人阳志平说:“只讲学习方法的人很难成功。”
真正的的大拿一定是领域导向的,他们有一个跟学习方法论没有丝毫关系的领域。如,查理芒格是投资,艾柯是文学,费曼则是物理学家。
现在很多人迷恋各种速成法:一个月学会写作,一小时读完一本书、7天学会钢笔字等。
但没有专业理论的支撑,一味注重各种方法论,就像人没有灵魂,容易随大流。
比如:现在的时间管理和效率提速领域十分火爆,不少朋友参加了大量的这类培训班,但是否真的能学到精髓呢?
彭小六说过:“为什么一本书才几十块,但大部分人需要付出几百块来听我们解读,因为他们失掉了自我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所以,通过我参加大量培训班的经历,我认为学会一门技能,无论是写作还是其它。
学会提问,就是种下了自己的树。
以写作为例,写作时提出3个关键问题
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核心观点?
观点分为几个方面论证?
是否有名人名言或是典型事例论证?
围绕这样3个方面即可迅速成文。
说有果,就是指要有成果,或者是效果。
你写一篇文章不能枯燥无味,更不能就事论事。
得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
上面我提到的:
观点分为几个方面论证?
是否有名人名言或是典型事例论证?
很多人说,这个小学就知道了,无需你来废话。
这就需要大量的主题阅读市面上的相关文章。
我想说的是:提起写作,很多朋友认为就是自己关起门来写。
我认为不然,写作是阐述一件事或者说明一个观点。
那么多大咖,你怎么知道人家都说了什么呀,
所以,你先得了解一下其他人是怎么说的。
也许有人想法跟你一致,也许有的人想法能给你一些启发。
因此第二点就是:
其实对于初学者或非专业领域的作者来说,99.9%的观点都有人说过了。
我们只不过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诠释一下罢了。
例如:精力管理上有一节课说的是,如果你脑中冒出一个想法,你最好把它及时记下来。否则这想法会不断在你脑中反复出现。
开始学到这个理论的时候,我十分兴奋,认为自己破解了一个重大难题,因为同事曾跟我描述过这个现象。
后来我抱着自豪的心态写了好几篇文章来说明这个事。
直到我学了心理学,才明白这是人脑的自我提醒功能。即:人类的潜意识不断对危险进行提醒,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身对危险的自我识别,也是人类在跟大自然斗争中进化的生理特点。
所以写文章不要关门写作,而要大大地打开门,要大量阅读其它人的观点,最后用自己的经历和视角去诠释它即可。
前面说到有树,是理论基础。
一般应该采用经过严密论证的自然科学观点,因为自然科学的观点论证逻辑和论证过程相对严谨,且知识半衰期较长。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观点都是自然科学的舶来品,如20/80理论、冰山理论、金字塔理论,熵、半衰期。
后有果,说的是观点要采集各家之长,不要自我陶醉。
如果视野狭窄,就容易观点偏颇或执着一域过于迂腐。
文章就像一道菜,你得知道客人喜欢什么口味,还要知道同行都怎么做到。
然后再去做,才能收到钱。
试想,你总不能把重口味的川菜卖给口味清淡的上海客人吃吧。
最后有花,这个可谓是文章的重点,或者说是这个时代的写作特点。
这个时代把写作和阅读极度便利化了,读和写的效率都大幅提高的同时,也使得深度阅读减少了。
因此,一篇文章是否能被读者点开,极大程度取决于标题和封面。
如同一件商品,礼盒装的总是设计得精美绝伦,让人忍不住想打开。
又如同广告,为什么商家都不惜重金投入,因为需要知名度,需要让民众认可,。
这就是一个人类自负心理极度膨胀的时代:我即中心。
作为写作者,必须看到这一点,并主动去顺应它。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
从行文上看,树-果-花是正序,但作为读者,花-果-树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请牢记这一点,毕竟,你文章的消费者是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