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网络
因为看了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书中提到“如果你决定靠码字来获得幸福,那么你大可以去练习一下输入法,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花费。”当时的我恰好入简书半年,感觉这条建议很适合我,于是我果断开始了我的输入法练习之旅。
一开始练习的是五笔,一个以形码为主的输入法,这个输入法在中国的熟悉程度不亚于《人民日报》,在这里就不单独介绍了,为了练习这个软件,我几乎2个月的时间里一天至少花费3个小时训练,但训练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工作的时候,太低的输入速度严重影响了写作进度,没有练习就没有进步,于是在长达近1个月的痛苦拉锯战后我不得不忍痛放弃。
随后转而考虑市面上主流的音码输入法,最终选择了小鹤加加,这款音码+形码的输入方式算是让我找回了一点点输入的自尊,至少不会在看着电脑屏幕10秒打不出来1个字了。但是同样的问题,我的输入速度保持着较高的出错率,不断的退格使得我目前的输出速度仍然十分让人着急。于是,我没办法输出,我只能看着电脑屏幕干着急。我无数次在简书的页面上停顿不前,我无数次在动笔写了一半之后不得不停笔放弃。那段时间里内心的焦灼就像是把自己的心放进了熔炉里不断地炙烤,我不断地问自己:难道自己是真的“手残党”么?
痛定思痛,为什么我在练习了所谓的更高速打字方法之后反而不敢动笔了?细想这其中的原因,不过有三:
1.一颗盲目追求完美的心。总认为需要最出色的打字速度才能配得上自己这些天的辛勤付出,不舍得放弃这么多天的劳动成果,老是在一次又一次纠结中练习。
心理学里的“沉没成本”告诉我:正是因为太在意那些已经付出的成本,才不断把新的资源投入进来,使得“沉没成本”越来越沉重,最终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就像一个背负着沉重包袱的小乌龟,越是什么都不想放弃,越是把全部东西都放在背上,越是难以迈出前进的一步。我的内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叫着,要做到完美才行,要把一切不完美的东西消除得干干净净,要把自己装扮得好像天生就是那么厉害才行。但越是这样,越是害怕给别人看出来自己的脆弱和平凡,就越是无法迈出小小的前行步伐。
图片源于网络
2.羞于出手的惯性思维。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我的教育观念,我认为小孩子是应该严格管理,因为童年的逻辑思维和生活习惯确实需要父母通过强制/半强制进行培养,不能打着所谓的“孩子的童年需要快乐”之类的理由就去给自己偷懒的机会。据我观察,现在倡导快乐童年的大部分家长是打着“快乐童年”的旗号,名义上给孩子们自由放松了,但其本质也是给自己匀出来刷剧和游戏的时间,这个我认为不妥,但各人有自己的选择。
言归正传,我的童年是在比较严苛的环境中度过的,于是“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了我的噩梦,我一直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完美,学生时代没有十足的把握我不敢随便举手回答,工作以后有好几次比较好的升职机会本来可以大胆尝试的,但是由于羞于出手,看着一同入职的伙伴有了长足的发展,自己却只能默默舔舐伤口。
这样的思维同样让我不敢随便去写稿子,有时候写了几个字便打不出来了,于是自己跟自己赌气不写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句小六老师那句老话:
3.用低效率的“假装学习”掩盖自己的知识焦虑。由于从小接触的传统教育,总认为人是要不断学习,天天向上的,因此从来不敢有丝毫停歇的念头。但毕竟人生而为人,总有私心杂念和拖拉偷懒的心态。因此,总有那么一段时期会有把“形式上的努力”当作告慰自己内心的时刻,这一段时间,我就经历了这样的时光,总是告诉自己,只要一刻也没有停歇,便不辜负自己的理想,只要没有偷懒,就是胜利的。这其实是用一种“形式上的学习”去掩盖自己内心偷懒的欲望,两者的区别就是:是否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
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写简书,那么为了给文章配图所花费的精力也是真正的学习。但如果你搜索过程中,点开弹窗看了1小时新闻所花费的时间就是“假装学习”时间。
岁月不断流逝,直到最近,看着小伙伴们不断获得了“原创”、“XX作者”的头衔时候,我再也坐不住了。
记得以前看奥运会直播,电视解说员在评说中国体操队的时候有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他们的信念是:“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是的,我现在不再顾虑,我用并不成熟的输入手法进来写作,尽管一篇千字文我要退格上百次,但那又怎样,放下所有的包袱,我用自己笨拙的手法书写我的输入法学习心得,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