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时代下,线下的大部分交易活动都转移到线上,我们的一举一动也被记录在一朵云彩里,企业则通过云彩里的信息分析我们的身份和个人偏好来选择对应的宣传推介方式,人们似乎渐渐察觉到自己的隐私已经泄露了,但是却缄口不语。因为很难在效率和隐私的两难选择下当机立断,只是像挤牙膏似的被推着向前走。
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这样尴尬的时刻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喂,您好,我们是某某地产公司,某地现在有房源想不想了解一下”“索尼新品上市,学生专享半价”等等,各种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铺天盖地,我们的手机号码和身份信息好像被卖给了商家了,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是谁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被打扰就被打扰吧,然后就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某些方面,这个信息共享确实也给我带来了便利,比如报名考试的时候,学历验证时就不用带着我的证书到处跑,有计算机自动为我们识别验证,所以还真是便捷呢。
上个月中旬,Facebook卷入了个人信息泄露风波,被披露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分析个人喜好,政治倾向来推送新闻给他们洗脑,人员数量涉及5000万,间接促进了特朗普的当选。所以,我们有理由焦虑,被数据技术操控的我们离危险还有多远?海量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赋予了网络科技公司权力,几近垄断,但是如果这种权力不能被加以掌控,人们的隐私安全将难以被保障。
大数据现在可能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我们,不管是无意搜索浏览,还是必要的信息填报,只要监管的笼子被打开,我们的隐私就会被暴露在耀眼的灯光下,大数据的威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