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先森

河马先森

发表于 2018-01-07 22:22:26
2179 字 · 1390 阅 · 0 评 · 0 赞

关于作者

安东尼·斯托尔,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皇家精神医学院及皇家文学学会的资深会员,被誉为英国最有文学才华的精神科医生,12本畅销书的作者。

关于本书

本书是斯托尔的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本,它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孤独进行了解读,令人信服地驳斥了重视人际交往、视孤独为病态的传统观点。这本书被认为是一本具有重大意义,甚至具有革命意义的书。它让那些天生不爱交际的人摆脱了没有归属感的焦虑,让他们安于孤独。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是:人类并非只为爱而生,就算活得孤独,也一样能活出人生的意义与精彩。孤独不是一种病,相反,它是人类的内在需求之一,喜欢孤独的人和喜欢交往的人一样没有问题。不仅如此,是否能够独处是成熟的标志,它代表着一种能力。孤独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还能疗愈我们的心灵,并帮助我们回归真实的自我。

一、孤独不是一种病

首先,作者认为,孤独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需要,对孤独的追求是由内在驱动力决定的。

人生有两股背道而驰的内在驱动力,一种是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另外一股是对孤独的追求,因为有很多人生目标与兴趣,唯有在孤独中才能实现。作者犀利地指出,亲密关系只是人生围绕着转动的轴心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轴心。

以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为例。他一辈子没娶妻生子,年轻时爱慕过一个姑娘,因父亲的反对而分手。终其一生,吉本都很享受在孤独中醉心于历史研究,并庆幸不受亲密关系的羁绊。从吉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股驱动力的作用。前一股驱动力让他一度坠入爱河,后一股驱动力让他安心地在孤独的探索之路上走完一生。

其次,是否喜欢孤独是由性格决定的。

“外向”性格的人喜欢和外界打交道,离不开他人的存在;“内向”性格的人更喜欢跟自己较劲,有没有人在旁边没关系。所以,内向性格者往往倾向于独自待着,就好像外向性格者喜欢和人互动一样,如果非要说喜欢热闹才正常,那就太荒唐了。

二、独处是一种能力

有很多人发现,静不下心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回顾与总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少了一种能力,那就是独处的能力。独处的能力其实就是享受孤独的能力,这个概念是由温尼科特最先提出的。温尼科特认为,要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就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因为有了安全感,才能放松地独处,在放松的独处状态下,我们的大脑才能完成很多重要的工作。这是因为,当大脑处于安静的放松状态时,它会自己进行整理,把新旧经验进行比较、归档,该联系起来的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说不定你会一下子想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或者灵感一闪有所发现。所以,要让大脑发挥最大作用,激发自己的潜能,独处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孤独有很多用途

首先,孤独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源头是想象力,而孤独就是让想象力疯狂生长的沃土。一般认为,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是童年。有很多创作天才都拥有孤独的童年,这个时期茁壮成长的想象力成就了日后杰出的作品。对很多创作者来说,亲密关系反而是一种阻碍,会让他们失去想象的原动力。

创造过程本身也离不开在孤独中的埋头苦干。有很多伟人在极端孤独中创造出了传世之作,左丘失明后写下《国语》;罗马哲学家波伊提乌斯,在监禁中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巨著《哲学的慰藉》;沃尔特·雷利爵士被关在伦敦塔等待死刑时写出了《世界史》;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苦役营里构思了3篇故事,两部小说。

创新更需要一种厚积薄发之后的顿悟,顿悟从来就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想法经过了长期的“孵化”后才成型的。就像破壳而出的小鸟,在蛋壳破开的那一刹那之前,已经在黑暗中经历了漫长的孤独。在思想领域的创新中,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佛陀就是远离人群,躲在尼连禅河岸边的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后大彻大悟的;而耶稣也是独自一人在旷野中呆了40天才得道的。

孤独的第二个用途就是疗愈心灵创伤。一个人在丧失亲人之后,如果旁人不断去陪伴、安慰,让这个人哀痛的过程被延缓、破坏,伤心事就会成为治疗师所说的“未完成事件”,导致这个人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心理失常症状。相反,如果让丧亲者一个人静静地舔伤口,在一段时间内尽情地悲伤,他最终会彻底走出阴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哀悼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孤独中进行。其他不那么重的心理创伤的复原过程其实也一样。

最后,孤独能让我们回归自我,变得更完整。柏拉图说,人类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完整的不完整生物。所以,追求完整是每个人一生的命题。而所有的整合过程,都是在内部发生,在孤独中进行的。例如荣格的“自性化”概念,自性化是一个人实现自我、让人格变得更完整的心理过程。按照荣格的描述,“自性化”完成后,你会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和感,一种与生命达成和解的安宁感,一种成为整体一部分的归宿感。

金句

1. 人类并非只为爱而生,就算活得孤独,也一样能活得精彩。

2. 顿悟从来就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想法经过了长期的“孵化”后才成型的。就像破壳而出的小鸟,在蛋壳破开的那一刹那之前,已经在黑暗中经历了漫长的孤独。

3. 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与他人亲密接触,只要有自己的兴趣与追求,就能够实现人生的意义,得到心灵的满足。

4. 过度陷入人际关系,反而会让我们与自我日渐产生隔膜。正如华兹华斯的诗里所说“世界仓促,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日益疏离。”可以这么说,如果想和更好的自己建立连接,每个人都需要适度的孤独。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