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过不好你的一生?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问题,就类似“老婆和老妈同时掉到水里了,你先救哪个?”一样,对很多人都是无解的。
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了我很多年。以至于在悲观失望之余很多年都不再看书,甚至开始怀疑读书是否真的有用,道理是否真的有用,为什么像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一样的人物没读书也成就了丰功伟绩,当今也有很多文化不高的人也一样是亿万富豪呢?
直到近两年我又重新开始读书并践行才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自己的答案。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你一生呢?
首先,这句话本身从逻辑上就是错误的。
这句话如果翻译成陈述句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你读了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那么就应该能过好一生了。
这句话如果再类比翻译一下可以是:如果你有很多水泥、沙子、砖头和钢筋,又懂得盖高楼的技术,那么你就应该能盖高楼了。
是的,你当然可以盖高楼了,可事实是很多年过去了,你压根就没有盖,只是不断地重复攒了很多的水泥、沙子、砖头和钢筋,又懂了很多盖高楼的技术,却几乎没有动手盖过。
是的,真相就是这样:你什么都懂,就是没有做,没有行动,所以楼没盖起来。
是的,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概念里,读书和懂道理都是不包括行动的,他们以为知道了就自然能做到,甚至以为知道就是做到。
而事实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知和行是两件事。行动以后都知道才是真正知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这才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唯有行动才能创造结果。
这道理简单到小孩子都能看懂。
可是这么多年,我们有多少成年人居然都忘掉了,多么可笑呀!
道理简单到让人都不敢相信。
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依然迷惑并且不自知呢?
我认为具体原因有以下3点:
1、我们把读书神圣化了,以为读书有魔法,忽视了行动。
中国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在多少人眼里,读书一直都是神圣的,只要整天“之乎者也”地读书就好了,至于怎么干,怎么行动都是劳动人民才干的“下品”行为,根本就不屑于干,所以自觉不自觉地就忽视了行动。
2、对读书目的的误解。
你为什么要读书呢?很多人都会回答是为了学习知识,或者为了找份好工作。
几乎没有人会说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所以,很自然很多人就认为只要读书多就好,结果就是书读了一堆,结果压根就没有用。就好像水泥、沙子、砖头和钢筋一大堆,盖高楼的技术张嘴就来,可惜就是没有行动,没有盖楼。
时间久了,甚至看见那一堆书就有了学富五车怀才不遇的感慨来,却压根忘了当初学那些都是为了“盖楼”用的。
所以,读书不是看你学了多少,而是看你用了多少,做了多少。
读书不是看你输入了多少,而是看你能输出多少。
读100本书也不如自己写1本书,不是吗?
一堆砖头水泥堆在一起,不能叫做房子;一堆知识堆在一起,也不能叫做有才。知识只有成体系才会发挥功能,知识只有内化成能力才会转化成价值,不是吗?
3、学习=学+习
我们都习惯于把读书叫做学习,可是真正的学习是分为学和习两部分的。
畅销书《刻意练习》里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所有的大师、专家都是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有效积累几千到甚至到10000小时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达到专家级的水平的。
只学不习,只学不用,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读书人的通病。
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在于学的多而在于用的多。
知识不是力量,能用知识才是力量。
就拿学英语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学了十几20年的英语,单词背了上万个,语法也掌握了一大堆,英语四六级都过了。可是在生活里依然听不懂老外说英语,自己说的英语老外也听不懂,日常交流都成问题,英文写作就更别提了,还不如一个十几岁英国孩子,为什么呢?
许多人会归因于我们没有语言环境。
其实,所谓的语言环境。
本质上不就是把学到的那点英语,每天练每天用吗?
英语系国家的小孩子,懂得语法还没有我们多、单词也没有我们多,为什么他们可以用英语无障碍交流呢?
答案就是:天天用英语。
我们的读书学习,不也应该是这样吗?
我们太多的人在生活里习惯了当裁判和评委,习惯了对别人评头论足,习惯了好为人师、喜欢坐以论道就是没想过自己要去践行,就是不喜欢自己去当运动员。
只有运动员才能拿金牌。
这是个最简单的真理。
“书上得来终觉浅,欲要深知须躬行。”
所以,错误的问题,怎么会有好答案呢?
类似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比如,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你都不会用呢?
因为你根本就不用。就好像学游泳,你永远都只在岸上学不下水一样。
为什么你有10年工作经验,薪水却比工作3、5年的新人还低呢?
因为你以为的十年工作经验,不过是把一个经验用了十年而已。
为什么你每天看电影电视剧,坚持了几十年,也没有成为导演编剧呢?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还是那么穷呢?
答案请自己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