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春

会春

发表于 2017-11-10 11:07:36
1644 字 · 1536 阅 · 1 评 · 1 赞

看似亲近,其实在受慢性抱怨的迫害

 

当你工作的同事,每拿到一项工作就先皱着眉头,说着讨厌和挑剔的话语,向你诉说着真实的“心理话”;当你好伙伴,每谈到工作就不断提出推托的理由,向你表达义正言辞的“真见解”;当你的同学,每谈到孩子就长吁短叹,对教育嗤之以鼻的“小诉苦”;你的亲属,每次聚到一起,就长篇大论的咒骂社会的“大不公”。

这些场景,我们常常经历,有的已经习以为常,有时自己也是亲历者,更参与其中。这其实是慢性抱怨的亚健康正在侵蚀着的头脑的开始。

这与我们正遭受的雾霾侵害一样,你戴着口罩,只能躲开一时,而侵害却是长远的,是每一个器官的,只是你没有察觉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总会有几个那样的人,每一个电话,每一个小事,每一项工作,他都会先嘟囔几句。不论任何事办好办坏,都会负能量的评价几句。

潜移默化之中,抱怨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它将改变人的大脑结构,使这种负性思维习惯根深蒂固。而我们显然已经被慢性抱怨者包围,把生活聚焦在问题之上,而没思考破解之道。

长期抱怨对亲密关系的危害巨大。

抱怨是影响亲密关系的杀手。相关研究发现,人抱怨多了,记忆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会有所下降。

对大脑的损害同样作用于接受抱怨的人身上,一个人在听完30分钟的抱怨后,不管这种抱怨来自真人还是电视,他们的大脑都会受到物理损伤。不过令人痛心的是,即便知道抱怨能够给人的健康、大脑功能以及亲密关系带来如此巨大的危害,一个慢性抱怨者可能也很难做到停止抱怨。

慢性抱怨的本质是什么?

心理学家把慢性抱怨者的对话模式叫做“是的,但是”情景,“慢性抱怨者”经常在生活中制造这种情景。慢性抱怨者,通常忽视对方给出的建议,不管别人怎么给建议,他都有一万个借口理由。他之所以抱怨,根本就不想让问题得到解决。他不是想得到什么解决建议,而是想获得自我确认,从而得到同情和关注。

面对“慢性抱怨者”,心理咨询师 Guy Winch 提出了小建议,一是千万不要说“事情没有那么糟糕”。二要真诚地表达同情,一定要真诚,如果从你眼光中看到了真诚的理解和同情,就够了,除此之外,“抱怨者”什么都不需要。

一项大学研究指出,75%的抱怨是非工具型的。换句话说,“抱怨者”并不想通过抱怨解决什么问题,而是自然而然地让抱怨发生而已。

“抱怨者”在抱怨中得到的好处有三种:

(1)精神发泄,弗洛伊德解释:“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有时候,如果内心的情绪没有被及时表达出来,人们有可能会压抑这一情绪,反复沉浸在这一情绪中,从而导致更大的破坏,抱怨,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成为情绪的一种宣泄方式。(2)自我表现。很多人在在抱怨,你不加入其中,会显得非常不合群。(3)当抱怨有助于解决问题时,抱怨是有益的。

研究发现,人一天的平均抱怨次数多大15 - 30次,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根本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抱怨。

如何停止循环有毒的抱怨?(1)制作抱怨清单:你一天要抱怨多少次?这种抱怨是为了发泄一时的情绪,还是混杂着受伤、愤怒、恐惧和对别人认可的需要?能否在根本上去思考这个问题?(2)评估抱怨质量:这次抱怨能够有效地解决你的问题吗?给大脑,身体,以及被抱怨的人造成的伤害?付出和得到的比例是否满意?(3)调整抱怨方式:除了抱怨,问问自己,为什么抱怨而不是改变?是缺乏支持、勇气,还是经济条件或是技能储备不够?现在有没有更值得的好做法?

改变抱怨的阳光运动方式。2006年,美国心灵导师威尔·鲍温开启了一场风靡全球的“反抱怨行动”,方式就是在一只手上戴个手环。只要发现自己在消极的抱怨时,就把手环调换到另一外手上。如果能坚持21天不换手环,那不抱怨活动就成功了。

其实不一定戴上手环,一块手表、智能手环、一枚戒指、一只橡皮筋都可以。只要当你做出一个未经思考或者危害大于收益的抱怨行为时,你就需要转换信物在左右手的位置。你的坚持天数,在转换那一刹那清零。

如果能连续21天不更换信物,就是阳光健康的引领者。

从改变“抱怨”的意识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远离慢性抱怨的伤害!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 樊荣强

    樊荣强 2017-11-10 18:41:51

    研究发现,人一天的平均抱怨次数多大15 - 30次,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根本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抱怨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