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加入呆萌写作营开始在简书更文到现在,算算时间,正好11个月。这11个月,关于写作用了两种打卡方式,一是从最初的21天连续更,二是2017年2月起每周一篇文章的写作打卡。21天的连续更文是命题作文,每天写什么,有任务题板,无论好与坏,大部分同学都跟着走了下来。每周一文的打卡,除了少量的时候是老师出题目上,更多的时候就是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8个月打卡下来,好多的小伙伴,就慢慢消失在打卡的表格里。
上周,爱上时光的猫在更文里说任务式写作让她找不到写作的快乐,回看以前的博文,她觉得自己写得自然流畅,现在的文字表达大不如前。另一个同学叶老巫,我们一同写作,他的粉丝竟然有了4.8W+,各种数据指标都达到了成为签约作者的条件,却被拒之门外,他问,拥有4W粉丝,签约被拒,还要继续写下去吗?
樊老师及时回答了大家的困惑,用一个专题直播《如何将写作进行到底》,强调:一是要区分练习与创作的差别;二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多作一些尝试;三是把写作融入到生活中去。
02
纵观自己一路写作的历程,看到小伙伴不时的更文内容,我觉得对多数人而言,关于写作最常见的困惑有两个:一是如何坚持写下去?二是写什么?
我自己有日更的经历,在完成写作营21天的学习后,我们有几个小伙伴组队日更,最终我坚持了大概一个月败下阵来,其他小伙伴,有的退出更早,有的走得更久一些,但也慢慢调整了更文频率,由日更改为每周更三五,或者二三,原因有很多:
一是时间不能保证。毕竟只是兴趣爱好,总要置于工作、家庭之后,在保证了工作,陪伴好孩子之后再进行书写。
二是内容不能保证。内容的困惑在于随意的写好像真的可以做到自然流畅,但我们往往从一开始就想得太多了,要有自己的定位,要通过写作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要让读者有所获。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便不想让自己随便说说。标准高了,下笔时就自然觉得难了。因此,写作,也就容易由一个自己满心喜欢的事变成“任务式写作”。
像我之前因为喜欢心理学,便怂恿一个朋友和我一起考心理咨询师。因为有了拿证的目标,有了考试的任务,原来很喜欢的心理学知识再看时却极尽枯燥之能事,让人觉得痛苦。
03
真正让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制定结果目标。
其实,这是一个不健康的习惯。也许你会说,纳尼,制定一个结果目标不是计划中的一环吗?我订计划实现个目标有什么错吗?
制订结果目标,就是反映我们计划中的结果,而不是专注于达到那一个结果的过程。我们将视线转向计划中的目标,完全忽略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我们错误地认为,我们在实现目标的那刻,会觉得愉快,会更有成就感。我们把实现目标的过程,视为实现目标必须经历的麻烦事。这些麻烦事,就转换为压力和焦虑,源于我们自己对目标的执著与依恋,也源于我们产生的“如果我没有达到目标,就不可能感到幸福”的感觉。
所以写作因为要作周输出不快乐,看心理学书因为最终要拿到证书觉得痛苦。我们忽视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那些快乐:坚持写作思路更清晰,看心理学书获得了比之前随意翻翻更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帮助我们解释与理解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04
如何重拾写作的快乐?
保持练习的心态,专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不以结果为导向,以过程为导向,坚持练习。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如下做:始终以过程为导向,重点关注当前。这周练习语言的流畅性,我们提笔就开始想到一词就据此一气写下来。这周练习标题,我们就写一篇文章刻意打磨标题;这周要练习说理叙事,就专注于此。不要去想周目标是一篇还是二篇,专注于完成这个练习的过程。
当你一头猛扎下去,你会发现老祖宗那些话真是颠扑不破的朴素真理:量变决定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