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无限

学习无限

发表于 2017-10-29 18:53:42
2326 字 · 1335 阅 · 1 评 · 1 赞

不知你是否也会有时候感觉到看文章时因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自己发生共鸣,因而热血沸腾,情绪激动,于是禁不止伸出自己的一阳指,把文章通过自己的洪荒之力,发到了朋友圈或者各个相应的群?但血冷情平时,偶尔寻思,又感觉有点过,有点自己被作者带到沟里的感觉,但又具体说不清楚。

是的,我的回答就是这样肯定,一如自己的任性。

以上这种情形,在有关明星八卦、情感和安全、健康养生方面的文章尤甚。

我想,这也是各种传言和假新闻盛行的因素之一吧。

细想,大多数谣言和不实新闻,并不需要大幅度造假,它们不用给出完整的事实真相,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隐藏一部分真相,并添油加醋,进行适当的夸张和引导,即可让读者产生「合理的」联想了。

而这样的情形,对于我们普通的读者而言,没有专业方面的知识,是很难发现其隐含的问题的。

而尤其是那种在文末要加一句是中国人就转,不转不是中国人,一般的人大概也懒得思考,反正手指点点转一下而已,又不花钱,也不占用什么时间,玩手机不就是在耗时间嘛。

浏览微信久了,也会琢磨出一些心得:但凡那些充满着情绪煽动的文章,十有八九,都是故意炮制出来吸引关注的。

吸引关注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点击率,所以那些吃XX防癌、不转不是中国人、外国人又欺负我们了、中国军队强大了、、、、、、、这一类的文章,都是为了点击率。

大多引起广泛传播的文章,都有一个套路:

把人群划分成对立的双方,然后预设某一方的立场,痛骂另外一方,收获大量拥趸的认同和感同身受。

例如:站在「自强独立女性」的立场上,痛骂渣男,又或站在女权主义者的立场上,痛骂直男癌,这类文章,迷蒙是代表。

基于一般员工的立场上,谴责「资本家」或者企业主;装着站在自己的立场,义气凛然的痛骂其他国家;

。。。。。。

诸如此类。

但这样的归因方式严谨吗?这样有任何实际意义吗?能解决问题吗?

不。没有。不能。

拿「资本家」或者企业主来说。但凡提到加班、工资、奖金、职场升迁等话题,总会免不了有人跳出来,重提那一套「剥削」「压榨」「剩余价值」论调。员工转得最勤的,总是那些「让996见鬼去吧」「我凭什么要加班」这种内容。

反过来,老板转得最勤的,总是那些呼吁「宽容的公司都死掉了」,「管理:过份对下属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的文章;

然后呢?

跟着文章骂老板、骂公司,说员工,骂完说完之后怎么办呢?是辞职去创业吗?还是回去对企业员工进行清算?

除了发泄情绪,对老板更加不满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

所以对于一个事件,不就事论事,去分析背后的原因、逻辑,给出解决方案,而一上来就站队 —— 这样的言论,我们都要有所警惕,有所甄别的能力。因为,他们多半并不在乎真相,只是想借这个机会,输出他们的价值观,收获立场相同者的赞同和关注。我们更应该追求的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对不同人群的包容、理解和认同。

所以,具体到前面的加班,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尽早确定自己的规划,并把工作跟个人目标结合。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双赢。老板收获了业绩,员工收获了经验、成就感和个人成长。

具体到感情的文章,要么站在男生角度说女生不可理喻(比较少,大概因为自媒体人女性居多),要么站在女生角度,说男生情商感人—— 这除了激化矛盾之外,能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想想如何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呢?

所以,当我们在为一篇文章「站队很正」而大加赞赏的时候,也许,就已经落入了别人,精心为你设置好的陷阱。


下面3论断,试思考一下,它们有没有问题?

1)你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不自律;

2)研究表明,喝茶越多的地区,心脑血管发病率也越低;

3)研究发现,某个群的会员,比其他相类似的群的会员,在某方面的表现更专业。所以,这个群对会员的帮助,比其他群更大作用。

不成功一定是因为不自律吗?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能力不够、出身不好、机遇不行、资源不足……?

「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抓住其中一个点无限放大,忽视其他所有因素,是没有意义的。

按这个逻辑,我也可以说:你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你没有。。。

这属于「简单归因」。只要作者想要,他总是可以找到一个理由,炮制出一篇文章。所以,当我们写文章时,如果想完成任务,后者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时,在不考虑文章观点正确的情况下,如法炮制,是很容易完成一篇文章的。呵呵。

在已知该地区心脑血管发病率的情况下,总是可以找到相似的趋势,来将它们捆绑在一起。

例如:研究表明,看微信文章越多的地区,心脑血管发病率越高;

明显非常荒谬,对吧。

这属于「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两个事件有相同的趋势,只能意味着它们有相关性,并不表示它们具备因果性。

但是,如果我们不保持谨慎,就非常容易被绕进去。尤其是对于一些经过精心筛选、看似非常有理的逻辑 —— 比如饮食和健康,就很容易下意识地接受。

最后说说第三个。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不对:某个群的会员的人,相比其他类似群的会员,表现更专业,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会员本身就比较专业,才进入这个群?

这属于「因果倒置」。

并不是因为他们进了这个群,才变得优秀;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优秀,才能进这个群。这里的群的概念,可以用其他比如大学,社区,等代入。

这是一个比较进阶的做法,也是一个比较隐蔽的漏洞。

那么,如何应对以上这些「因果谬误」呢?

一个建议是:对所有的因果判断多留一个心眼,平时多读点逻辑学。在如果作者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的情况下,不要下意识地接受。要知道,因果性在社会科学里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判断两个现象之间具备因果性,通常要经过非常精心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才能实现。所以,只要碰到「因果关系」,永远先去找理由,找逻辑,再决定是否认同。这样,虽说未必能帮你辨别所有的谣言,但一定能提高你对于事物的鉴别能力。

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