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月28日,对峙了71天的印度入侵我国边境,以印度退兵宣告结束。对于这次冲突,有人认为印度兵力在中国的国土驻扎了两个多月,中国却没有让印度付出足够的代价就放他们走了,实在没面子,所以此番对峙中国没有赢,相反,没有赢就是输了,大中华这次是丢了面子的。也有人认为,印度撤兵,中国以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外交智慧,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理所当然的赢家。那么,判断一场冲突的输赢,应该以怎样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才是正确的呢?这就引同一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话题。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领导和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指主要矛盾以外的矛盾。在事物的各种矛盾中,只有一种是主要矛盾,其他都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也对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
所以,如果从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在当前中国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印度方向暂时还不是中国战略方向的重点,中印间的矛盾摩擦,是次要矛盾,而美国,才是目前中国的主要对手,中美是主要矛盾,东部是中国战略方向的重点。
具体到这一次印度犯我边境引起的中印对峙,如果中国的战略目标是让印度撤军,不让印度拖住中国,影响中国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让美国渔翁得利。那印度撤军,意味着中国实现了这个目标,就是胜利的一方。
2
如果再用客观、辩证的观点看,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西安事变的捉放蒋,应该算是经典的事例了。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很快入侵我国北方地区,中国濒临着亡国的危险,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救国的巨浪。但蒋介石却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把矛头对准我党。1936年12月12日,以张学良、杨虎诚为首的东北军、西北军发动了西安事变,捉住了蒋界石,并电请我党去西安共商大计。许多人主张杀蒋抗日,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却提出了逼蒋抗日,和平解放的方针。
那么,为什么我党在要杀蒋时杀不到,而抓到手里了,又不杀了呢?从哲学上讲,就是因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国共间的矛盾转变成了次要矛盾,而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历史证明,中共对西安事变的决策是正确英明的。
3
相反,如果主要矛盾变化了,而你的思想没有及时的加以转化,又会面临被动的局面。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有一对夫妇,家里有三个饼,两人各吃了一个,还剩下一个。他俩就打赌说,从现在开始,如果谁先开口说话,谁就没有吃这个饼的资格了。于是,为了吃到这个饼,两人谁也不先开口说话。一个夜晚,一个盗贼溜进了他们家,夫妻俩因为先前有约,眼睁睁看着盗贼偷光了家里的财物,而谁也不先开口说话。那贼看到没人讲话,竟肆无忌惮地去侮辱那位妇人,可那位蠢丈夫仍瞪着两眼,不肯不开口说话。妇人急了,高声叫喊,丈夫高兴地跳起来,拍手笑道,你先开口讲话了,这个饼是我的了。此事虽是个笑话,却生动说明了当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而如果人的指导思想仍不随之转变,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总之,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个矛盾体,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阻碍前进的矛盾,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充满着冲突、矛盾,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也充斥着大大小小的相左、相悖的矛盾,智慧的解决方法,就是用矛盾的观点,辩证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抓住重点,兼顾其它,才能把事情做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非主次不分,主次颠倒,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