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上课,面对一群二至五年级的小学生,问到他们喜欢的事情。孩子们一脸茫然,所想所答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大路货,而且说了一二个,便再也想不起来。
于是转问另外的问题,问他们讨厌什么?这下孩子们思路大开,一个个如小爆竹般纷纷炸开,回答颇为踊跃。
我很疑惑,为什么提到喜欢,孩子们的大脑就仿佛是僵死的?说到讨厌,他们的大脑才仿佛活了过来?试问自己,好像也是这样。喜欢的事物冥思苦想说不上几个,讨厌的东西可是张口即来。这是不是因为人类更易于关注讨厌这种情绪呢?
这是有心理学和生理学依据的。
厌恶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与记忆和感觉密切相关,大脑用于处理情绪的部位与杏仁核直接相连,更容易被触发。
心理学家研究说,人类的心理对负面事情的反应更快、更强烈、更持久,因为人类的本能就是会主动去搜寻并回应威胁、侵犯及挫败。
厌恶感虽然是一种不太愉快的情绪体验,但却能够引发人们的主动回避行为,回避那些可能破环生存条件的事物,这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所以,人更易于被讨厌这种情绪牵引,这也就很正常了。
但也有学者认为,厌恶是有同情心和文明的人的副产品,它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和鲜明的个体特征,所以厌恶的形成受后天的影响也很大。这似乎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出路。虽然某些“讨厌”是本能无法避免,但还有很多“厌恶”是后天习得,它们并非宿命无法摆脱并只能受之奴役。
我们应当多了解心理学知识,做到知己知彼。
拓宽看待事情的宽度,提升看待事情的维度。
提高元认知能力,学会及时辨识自己的情绪。
对事对己都不能苛求,学会降低标准与预期。
当我们了解到,讨厌这种情绪虽如影随形,但当我们学会与它共处,说不定,有些厌恶就会减弱,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