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羊

七羊

发表于 2017-07-03 07:05:31
3311 字 · 1464 阅 · 1 评 · 0 赞

记忆,被希腊悲剧诗人阿斯基洛斯称为智慧之母,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的确,记忆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社会人能力、成就的大小。特别是近几年,最强大脑火爆,记忆术的学习风行,但我们在学习各种记忆方法时,面对记忆超人们教授的联想、故事串联、谐音、定桩等等一系列的记忆方法,学起来又总是那么不坚定,因为运用这些方法,首先要对识记材料进行编码转换,这要耗用不短的时间,有这些时间,那常规的方法,也记住了。而且总觉得用多了还会造成混淆、混乱,并不一定能达到牢固记忆的效果,于是,又或多或少的对这些方法的最终有效性产生了怀疑。任何事,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后,才能学会、继而驾驭。现在让我们认识一下前人们研究的一些记忆规律,看一看记忆的背景是怎样的。

一、首先了解一下记忆信息的储存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人的思想情感、智慧和欲望都是从脑产生的,学习不过是回忆罢了,之后,又有不同的权威人士提出过相类似的观点。二十世纪的各国相关学科的研究者们对记忆的定义进行了不同风格的研究,心理学家、信息控制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都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记忆的定义进行了研究。我们以前两位的观点,进行认识。

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大脑的一种复杂而又积极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认知(再认)或回忆这三个依序发展又密不可分的环节。

信息控制论专家认为,记忆是贮存知识经验的有效方式,是信息的接收—编码—贮存—提取的过程。编码,就是将信息变形为联想、故事串联、谐音等记忆方法,从而达到储存得牢固、持久的目的。

同时,根据信息的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不同,又把储存分为三种类型:感觉储存、短时储存、长时储存。

当外界的信息被感官接收后,立刻被神经传递到大脑中去。如果信息刚一出现又立刻消失,仅仅是一闪而过,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这叫感觉储存阶段。它以形象形式编码,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为0.2—2秒。

在感觉储存中,信息如果受到特别的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来源由感觉储存转入,条件是信息受到特别注意。它以语言听觉的间接形式进行信息编码,保持时间比感觉储存长,储存0.2秒一一1分钟,容量少于感觉储存,一般为±2。

当我们经常地、反复地复述背诵它的时候,信息就会进入第三阶段一一长时储存。它是对短时储存的信息进一步加工复述。保持时间1分钟以上至多年,容量很大。当您需要某一信息的时候,就要从长时储存中把信息回收(或称检索)到短时储存阶段,使自己强化这一信息的表象,以延长储存的时间。

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信息已经被感官所接收、感知了,但在需要的时却提取不出来,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当信息对我们的感官产生刺激的时候,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只停留在感觉储存阶段,未进入短时储存阶段。二是信息到了短时储存阶段,已意识到并且也记住了,但是由于没有复习巩固,没有进入长时储存阶段,一会儿就忘了。三是信息已经进入了长时储存阶段,但是它在回收短时记忆的通路上受阻隔,信息暂时被“埋藏”在长时储存之中,不能回收成表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在整个记忆的过程不能疏忽每一环节,即使储存阶段也同样应该注意到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及时复习巩固,这样,我们整个记忆过程才会畅通无阻。

二、再了解一下记忆信息的提取,也就是回忆

我们输入储存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提取运用,心理学家称之为再认与回忆,也就是信息的输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在于组织,就是到哪里寻找信息和怎样获取信息。信息的任何组织,如果把信息放在一个人已经构成的认知结构之中,就会使那类材料比较容易检索。

“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

这段话不但说明了信息提取(检索)的重要性,同时也为知识管理达人们常说的“要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找到了源头,加深、坚定了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运用,只有这样,我们通过不断阅读获取的有用知识进入我们的头脑后才能在大脑的仓库中分门别类的存放,才能不散乱,有条理,成系统,才能记得住,想使用时又能及时调得出。

再看一下心理学家们对再认与回忆的说法。

这两种提取信息的方式是不相同的。

再认(认知),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回忆某些信息的时,怎么努力也回想不起来,但当这些信息呈现在面前时,却能识认出来。比如,当别人提起某个人的时候,因为交往较少已回想不起这个人的面貌了,可当再看到这个人的时候,立刻就可以认出来是过去见到过的。因此,再认的主要特征,是需要回忆的信息就在眼前,让我们来确认。

但实践表明,再认的信息越多,我们识别的准确性就越低,再认的材料越相似,再认的错误就越多,再认的时间间隔越长,再认的准确性就越低。就如在考试的时候,单项或多项选择题,就是再认,而填充题就是回忆。单选比多选容易,再认比回忆容易。能够回忆的信息就一定能够再认,而能够再认的信息就不一定能够回忆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回忆(再现),就是我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储存过的信息,能够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因为回忆的信息不在眼前,所以回忆的难度比再认大。再认和再现是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它们不能截然分开。有人认为,再认相当于决策过程,再现包括寻觅和决策过程,再认是回忆的一部分。

当信息进入短时储存阶段,如果不经过复述就会消失掉。但实际上有许许多多的信息虽然已经进入了长时储存阶段,也必须经常进行强化复习,才能巩固住。而再认既是信息提取的一种方式,又是信息巩固的有效途径。因此,回忆与重读结合,才是最科学的方法。

三、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

根据国外学者们的研究、探索、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1、后识记的材料越繁难,越能使先识记的材料的遗忘加速。

2、中间比两头容易遗忘。实验证明,在一系列识记材料中,有意义的单词比无意义的记忆牢,但中间的记忆内容一般比两端小三倍。

3、印象浅的比印象深的容易遗忘。如果识记材料给人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通常会对其进行较为顺畅的记忆,反之,则变得比较困难。

4、无意义的比有意义的容易遗忘。

5、不感兴趣的比感兴趣的容易遗忘。心理学家们认为,凡是能引起兴趣的事物,都能集中注意力并让大脑首次识记时印象深刻,并且大都容易被长时记忆起来。而痛苦的记忆往往会在梦里出现,弗洛伊德的解释是:“凡是威胁自我的记忆,都被打入潜意识的控制范围内,无法爬升到意识的阶层上来。”哲学家尼采也曾经说过:“不愉快的事是潜在着遗忘倾向的。”

6、不理解的比理解的容易遗忘。有人的实验表明,人们也许一次仅能勉强记住七个互不相关的无意义音节或号码,但能毫不吃力地记住包含六十个以上音节的明白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记一组互不相干的九个数字难,但记一组依序排列的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数字易。

7、陌生的比熟悉的容易遗忘。经验表明:记忆能人除外,陌生的比熟悉的容易遗忘。

8、不急需的比急需的容易遗忘。对于急需的认知材料,人们往往能产生更强烈的认知需求和记忆需求。认知和记忆需求一旦形成,便能转化成强烈的志趣,在人们的记忆活动中产生激励作用,从而刺激记忆的形成。而对于不急需的材料,人们很容易产生怠惰情绪,记不住也是自然而然的。

9、单器官接收的比多器官接收的容易遗忘。单用听觉去记忆,过后测验,其遗忘率高达85%。单用视觉去记忆,过后测验,其遗忘率降至75%。听视结合着记忆,过后测验,其遗忘率只有35%。

11、无联想的比有联想的容易遗忘。加入联想成分的记忆活动,有助于在材料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联系,从而在记忆中保持得更为深刻和长久。  

12、无长远记忆动机的比有长远记忆动机的容易遗忘。目的与任务的变更常会改变记忆效果,没有记住的常常是不想牢记的。人们只记住想记住的知识与实践经验。

综上,使我们了解了记忆的一点规律,及影响记忆的要素,从而进一步印证了记忆达人们教授的平淡化新奇中的编故事、夸张、比喻,陌生化熟悉中的新信息与已知知识的联系,抽象化形象等等记忆方法的理解与信任,也进一步克服懒惰心理,明确要牢固记忆知识,必须多读、多背、多复习,即使学习有助于记忆的方法,也仅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工具,而非一劳永逸的神丹妙药。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