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循环21天是什么?
参加呆萌写作营与众学友完成21天的初步培训后,总感觉似乎少了点什么。从心理学角度看,21天确实是已经完成了一个习惯的养成,但问题来了,写作是一个可以速成的习惯么?答案不是。《刻意练习》和《1万小时天才理论》都指出,熟练掌握一项技能至少需要达到1万小时专注练习才行。因此21天只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过程,它只是告诉你什么是“问—答”式写作,但如何内化为知识进而转化成能力,则是接下来循环写作21天要解决的问题。
2.什么是信息、知识、能力?我们写了21天,就掌握知识了么?
信息就是你能直接或间接从外界刺激中获取到的符号,比如一个笑脸。
知识则需要对信息进行解读,比如笑脸可能意味着友善,可能意味着赞许。
能力则需要结合环境和自身情况进行判断。如,一张笑脸可能只不过是一张美国总统的竞选海报,他是在极力营造一种友善的氛围,但它的政治倾向性与笑脸毫无关联。
总之,完成了21天训练只相当于看到了笑脸,但解读笑脸背后的含义,甚至把握笑脸背后的内心活动需要更深层次的实践和摸索,而这就是我们循环21天群组建的初衷。
4.为什么21天还不够?还要再循环21天?
从写作练习的思维来看,初步的21天基本每天更换一个主题,这种非系统性的常规训练师无法满足一个熟练写手的基本技能要求的。举个例子,二战时期,中美两国成为盟友并肩战斗,但两国军队战斗力有天壤之别,,美国参谋长史迪威将军这样总结道:“一个标准的美国炮兵的基本练习标准是发射3000发炮弹,而中国军队的训练标准则是2人5发甚至更少。这是中美两国军事实力的差距所在”。
现今我们自媒体谈的“爆文”就是阅读量10w+的文章威力在哪里呢?就是你通过3000发炮弹的试射,不仅能找到特定的受众读者群体,更能准确地引爆他们的感官神经,用大量的反常识去颠覆他们的认知水平。试想一下,没有长期无限循环的标准化训练,怎能在茫茫的知识深海中搅动起一股旋风。
5.怎么样完成21天循环?
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我的循环:
一是大量开展专题阅读。目前,我花了两天时间专题阅读英国爱德华。德博诺先生著的《六顶思考帽》和阳志平先生倡导的卡片式写作法。通过前期的实验对比和自我思考,我认为,两种方法比较适合我目前的写作水平,前者适合写作学术论文,后者适合自媒体写作。
二是努力提高信息收集和转换效率。通过阅读卡片式写作法中的卡片收集法则,我了解到卡片式收集法有着思维负荷小、碎片化利用率高、运用转化速度快等特点,下一阶段我将深入对卡片式收集法则进行综合测试并输出书评、导图等,力求将这一写作方法尽快投入实际写作中去。
三是探索不同的输出形式。世界上最高效的学习是输出,如果你想学一种技能,那你就去教别人把。通过循环21天,我要努力探索书评、导图、ppt等输出方式,努力在不断传播知识的道路上增进自己对写作的一些深层次的把握能力,输出主要着力于快捷、简明、通俗三个标准。力求在利他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希望自己能在无边的知识深海中搅动一场小小的旋风。
6.21天循环对于我的意义
这是一场群体的提升,于我而言不但是自我输出自我修为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摸索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实现“利他=利我”的思想理念并努力打造个人IP,希望有一天我能够系统输出一项旨在帮助初学写作者提高写作技能的课程,我希望写作不再是大家心中的痛,而是一样跟聊天、吃饭、喝水同等的生活方式,写作丰富人生,从循环21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