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你喜欢或者不喜欢,高考就在那里。每年高考,都会成为热点话题,之所以热,不仅是因为对考生分量重、影响大,对高考的旁观者亦或是经历者来说,高考更是对考试所承载青春年华的回忆,以及对高考应试教育制度的调侃。
高考是沉重的。无论是毛坦中学的万人送考,还是衡水中学的奇葩誓言,高考都在一种竟视乎变态中变得疯狂,而这种疯狂,犹如跳梁小丑般,人气越聚集,行为越癫狂,高中的竞争此起彼伏,古有黄冈中学、海淀学校,今有毛坦中学、衡水高中,可谓各领风骚数十年。
高考背后的高中跋涉更是艰辛。高中的学业负担重,是每个经历过高考的学生所不能承受之重,尤其是高三学生,为应付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可谓层出不穷,每天唯一的工作就做题、做题、再做题,誓将天下习题做完的豪气。高中竞争负担承重。周考、月考,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家常便饭,更要命的是,考试后的排名,全校公布,班主任老师还会将座位与排名挂钩,排名先者做前排,每天看着的同桌的不同轮换,这酸爽只有自己知道。高中的生活甚至是空虚的,每天看视忙碌,精神早已丢失,麻木的起床、跑步,早读、吃饭,机械的跟着老师学习、做题,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生活,就像把自己交给了老师,任由摆布。
高考是大学的敲门砖,也是社会的试金石。在高考传送带下的高考产品,高考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改变呢?是的,有些人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进清华、上北大,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但是对于普通考生来讲,这种少之又少的精英式的培训和选拔之后,我们视乎也进了大学、上了名牌,但进入大学就是高考要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吗,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大学并没有让我们真正成长起来,突然面对大学的无拘无束,带给学生的是报复性反弹,这种反弹力量,将冲破自身的习惯约束,同时因为缺少家庭制约,使得这种力量更加变得肆无忌惮。而在需要进入社会的大学考试的时候,才发现社会的需要和高考的标准、以及大学的学习相去甚远。
高考是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其选拔式的方式,已经脱离教育的初衷,这种只为选拔少数人而设置的教育方式应予以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选拔,还是为了教育。如果是要教育,就必须以大多数人的需求为标准。高中,这个教育的黄金时期,已经与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差和彻底的脱节,社会所需的简单技能,如讲话、写作、礼仪、道德等通识教育在难以满足选拔需要的时刻,被彻底丢弃,那我们的学生还能通过高考学到什么呢。等已经没有了刚入校的喜悦之后,大学生们,是不是又要为重新融入社会所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