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写好一篇有关父亲的文章,准备今天早上发稿,晚上因为完成了这件事而美美滴睡了一觉。
今天早上醒得早,我想赶在编辑早上看稿前发送过去。我再读一遍,修改了几个细节的用词,想着应该可以了吧?……但似乎总感觉有点问题。表达琐碎?……不过不这样写怎么展现生活呢?名家作品不也有通过生活琐碎的事情来表达情感的吗?况且我觉得描述也都合适、顺畅呀,只能这样写了。
说实在话,刚开始写,虚荣和焦虑还是不断地侵袭而来,使得我不停地回看,却看不出问题,把自己折腾得精疲力尽。……但还是感觉有些不完美,问题出在哪里呢?看看别人的作品吧。
我翻看了名人写人物的作品,又看了几篇公众号的文章,有品质高的,也有看起来比较普通的,可我并没有从他们的文章中得到太多帮助,我的思维还是停留在自己的框架里。其实你太有自己的想法、目标太直接,反而阻碍自己的吸收,这种情况下只能向内反求诸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一定还有,那就停下再想,宁愿不发稿,也不要发不满意的东西出去。放弃了寻求外部帮助的想法,于是我抛开一切杂念,重新细细地读,换个角度跳出原来的框架去看自己的东西。
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东西,可不可以烧掉它?如果烧掉它,我还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不要听观众的,你自己真正想说的、能让自己放松的那一点,到底是什么?
你写的这篇东西到底跟读者有什么关系?读者为什么要看?
我问了这么多问题,突然有了思路。我马上坐正了,给自己这篇文章来了一个大手术。我觉得父亲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他那种拼搏的精神。那就只围绕这个主题写,与这个主题无关的都删掉,统统删掉。连题目也改了,放弃一切没有明确指向、过于笼统的用词,内容严密地围绕主题展开。至于父亲与我怎么相处,关系怎么由不好变好,其实读者并不关心,如果有一种精神打动他、影响他,那是他关心的。想到这里,我把文章的素材做了大删减,顺序进行了大调转,描述角度做了很多变化。我发现,思路清晰了,改起来还是挺快的。
改完之后,我已经感官麻木了,我请女儿帮我看看,感觉还有哪里不舒服?然后稍微修改一下。接着又拿之前写的那篇给女儿看,题目写法都不同,我并没告诉她哪篇是修改后的,只让她比较两篇哪个好一点,她看完很肯定地告诉我结果和理由,她和我的想法很接近,看来这样修改是成功的。
发稿后我很开心,不是因为交了稿,而是今天学到了修改自己文章的方法。我把它总结如下:
1. 修改时向外求助的作用不大,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想说而没说明白的到底是什么,这时只能向内反求诸己,多反问自己为什么,想明白最关键的点在哪里。
2. 提炼主题,只保留与核心主题相关的内容,用删减法砍掉一切不相关的内容。
3. 内容结构上,不妨试试360度大调转,用与主题更切合、更灵活的结构来表达,行文会显得更轻逸、从容。
有人说,写作更多的是改而不是写,这话我有点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