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英国哲学家洛克写过一本著作《人类理解论》。这个书名儿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不由得不想到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和认识,虽然已经取得了非常多的知识成果,但是未知的世界依然无边无际。
同时,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展开,包括生理、心理和灵魂等各个方面。当然,也存在无数的未解之谜。
人是可以认识世界吗
在我看来,哲学分为五个部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论、历史论与审美论。其中的认识论讨论的问题是,人类是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的,以及一个前提性问题——人类可以认识世界吗?
我对认识论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因为对它的认识也许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在认识论问题上,哲学首先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阵营。可知论者认为,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
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以为不可知论者怀疑一切知识与真理,如果是那样的话,他们就没有必须著书立说了,更不可能成为哲学家。
其实,不可知论者更像是在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设定一个界限,警告我们有许多东西凭人类的能力是不可能认识与理解的,他们并不是说人类啥也不能认识与理解。
人类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在人类是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上,主要分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路径。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洛克就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心就像一张白纸,上面什么字迹也没有","人类一切知识的泉源就是经验"。这种观点与人们日常的体验很接近,一个人的一生成长,就是在不断地增加经验,增长知识。
但是,经验主义也有另外一种含义,正如“经验主义害死人”这句话,它并不是哲学上的经验主义,而是说有些人仗着自己已有经验就掉以轻心,还照着已有经验去解决新问题,结果失败了。
理性主义则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开始的时候什么也不懂,他又怎么能够理解他的经验呢?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首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如几何法则,随后可以依据它们推理出其它知识。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
不过,理性主义也并不仅仅指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类对自己的一种信念。尤其是20世纪以来,“理性主义者”表达了一种人类行为应该由理性所支配的观点,即人类在科学的引领下,抛弃迷信、盲从、冲动、直觉、狂热等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人类认识世界的三种能力
康德曾经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但是休谟的著作“将他从沉睡中唤醒”,他成了理性主义者以及经验主义者的综合体。康德的著作被人抱怨晦涩难懂,但并不影响他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我们都知道所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二分法,但是,康德却提出了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三个阶段或三种认识能力的论断。
一,感性。感性是接受表象的能力。康德说:“通过我们受到对象的刺激这个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这个能力即感受性,称为感性。”感性的特点是直观,对象直接呈现于感官,直接刺激感官,人由此而获得感觉。感性知识由两个因素构成:质料与形式。质料是杂乱无章的,还不是知识,还需要形式的整理。而形式是先验的,它包括空间与时间两种基本形式,空间和时间是使感性知识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当然,先验的形式只是逻辑上在先,事实上它是与经验同时出现的。
二,知性。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知性所处理的对象是感性知识,是对感性知识进行再整理。它所采用的先验形式不是时间与空间,而是概念或范畴。知性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判断,也可以说,知性就是判断的能力。知性所采用的先验的范畴包括四类:量、质、关系、模态,每类又分别有三个,合计十二个范畴。
三,理性。理性是最高的认识能力,是原理的能力。如果说知性提供的是规则,而理性提供的是最高原理。理性不涉及感性,只涉及概念与判断,它实质上是超出经验之外的,也超出了人的内心世界,超出了自我意识。知性的概念是范畴,而理性的概念是理念。理念出自于理性的本性,不是人们任意捏造的。理性的本性就是去把握全体,认识无限,为知性指出方向。
康德的分析真是细腻而精致,让我们许多人对自己大脑的认识能力,由似是而非变得非常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