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荐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写的一本书,叫《活出意义来》。
看名字是不是特别心灵鸡汤?是不是特别有一种老旧的八股味道?但这真是一本极其具有价值的好书,对我来说,它真的曾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
生下二女儿有如一场噩梦,她太难带了。虽然我已经有了带大一个孩子的经验,但老二的难带指数却是超出想象的困难级。她极其敏感,白天必须抱着才能入睡,一旦放下便会醒来;她非常爱哭,一岁前每天哭的次数难以计数,即使是一岁后,也是每天必哭的;因为坚持母乳喂养,在她一岁八个月以前,我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每夜都是和衣而眠。
别的困难就不提了,单单是她的哭闹和难以安抚,就让我几乎崩溃。她的啼哭无止无休,我无法休息,心情低落,简直快被折磨得疯掉。我甚至怀疑是不是这孩子有什么问题,何以她竟如此难带?在翻阅了无数我能查询的资料后,我终于确定,她是一个高需求宝宝,并不是什么问题婴儿。这块石头是落地了,但精神和体力上的消耗依旧,我倍感煎熬,总觉得难以再支撑下去。
那时,我刚买了一本KINDLE,因为睡不了整觉,又时时需要抱着二女儿,所以,看电子书成了我消磨时间最好的办法。我已经忘了是如何下载到这本书的,肯定是因为谁的推荐,正好又找到了电子版。在一个深夜,喂饱了女儿,我倚坐在床上,开始阅读这本书。
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呢?简言之,它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记述了作者在纳粹集中营生存下来的故事;后一部分则是他对自己创立的“意义治疗”理论的阐释。
最震撼的也是前一部分——疾病、饥饿、虐待、死亡与绝望,所有你难以想象的困境都集中在这个当时的“囚徒”身上。亲人被隔绝与杀戮,随时都面临被转移到毒气室的可能;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拖着残病的身躯每日参加艰苦的劳动,食物短缺,没有尊严,甚至,身边的难友也已变得残忍而冷漠,没有同情怜悯,只有出卖与欺辱……人世所能想象的苦,怎么也超不出这些吧?他究竟是怎么活下来的?他为什么可以保有平静与力量?他靠的是什么?
单单看他的这段经历,就足够鼓舞我了。人不就怕比较吗?那晚我想,我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是不是很可笑?一个被带孩子难倒的女人,竟是靠着集中营幸存者的事迹挺了下来,这真有点讽刺。我其实是太脆弱了。
弗兰克尔的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最起码,我没有那么沮丧了。
我们当然不会再次经历集中营式的绝境,但我们依然会面临困难挣扎,会经历苦难折磨。试问,你是否会自暴自弃?是否会就此绝望而自我了断?假如你的人生便是受苦的,你将如何走完这一程?
以前我总看到有人的命运太过悲苦,总是觉得,如若换作自己,怕早是缴械投降了。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苦难,自是有它伟大的意义。令苦难变得有意义,是你所能做的最美好最有价值的事情。当你承担了你的苦难,那重担便被镀上了光,即使最后有着悲剧的结局,你的生命也有了了不起的重量。这不是自我安慰,实际上,那是考验,是炼狱,是命运觉得你可以被试炼,于是将你焠进火中灼烧。如此,你的苦难才没有白受。
这其实只说了一个词:态度。
弗兰克尔最让我铭记的一句话,便是:人有能力拥有人性最后的自由,即“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哪怕你是囚徒,你也可以是自由的。正是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使得个体的生命充满意义。
现代人似乎不追求意义了。但我觉得,每个人都该读读这本书,它真的可以激发你内在的强大力量。如果给孩子们们列一个书单,这本书也是必须要读的一本。
最后援引书中的话结束:人真正需要的不是解除紧张,“而是唤醒那等待他去实现的潜在意义”。一个人不得不遭遇的痛苦在被发现具有意义时,就可堪承受;心灵得到意义的慰藉,能够平静、有尊严地对待苦难,生命因此就会变得坚韧而富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