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又称脑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最近刚好读完这本书,画导图前,把樊老师讲的画思维导图五个方面(发现联系、 分清层次 、明确界线 、提好问题 、罗列问题 )又重新阅读消化了一下。
知易行难,第一次画还是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好在这本经典书籍的架构比较清晰,我就从目录开始,画了满满一张纸,看起分支太多,内容又过于庞杂。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认为思维导图不能过于详细,面面俱到,画出核心足以。调整思路后,条理清晰许多。这本书核心是阅读,主要讲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分别是1、基础阅读 2、检视阅读3、分析阅读 4、主体阅读。
基础阅读层次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阅读准备阶段,是从出生到六七岁为止,包括身体、智力、语言,及个人的准备。第二个阶段学习读简单的读物,阅读的开始是从一些看图识字,结束基本可以认识三百到四百个字。第三个阶段快速建立词汇能力,字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第四个阶段精炼和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开始消化阅读经验---从一本书提出的观点转化到另一个观点。
检视阅读层次,这和前一个层次相当不同,这个层次才算真正进入阅读。这个层次分为有系统的粗读 和粗浅阅读两种,也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检视阅读一:粗读浏览一本书就像一个打谷子的过程,能够帮助你从糟糠中过滤出真正的营养谷核。粗读的步骤如下:1、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快速看过去,完成后对书的主题已经有概念了。2、研究目录页,可以对一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理解。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可以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4、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作者在宣传文案中将书中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当然如果只是在瞎吹牛,很容易看穿。完成上面四个步骤,对一本书已经有足够的资讯,能够让你判断是否读下去。5、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读。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东翻翻西翻翻,念一两段,或者连续读几页,注意不要太多。用这种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附带一提的是,这种检视阅读必须集中精神。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两个规则略过不懂的部分和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有什么差异呢?他们之间大有差异,当然检视阅读包含在了分析阅读里。分析阅读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确一本书的主旨
①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分类
②使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大致内容(30秒总结)
③列出全书的大纲
④确定作者想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①用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②用最重要的句子,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③找出并重新架构作者的论述
④明确作者已经解决和未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评价一本书
①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本书,否则不轻易批评。
②不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③在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自己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④批评观点的一些标准。
主体阅读是四个层次中最高的,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是进入主题阅读的前置条件和准备工作。比如:你有上百本参考书目,看起来全是与爱有关的主题。如果你用分析阅读将100本读完,要花上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显然需要一些捷径,这个捷径就是检视阅读。在主题阅读这个阶段检视阅读是主要工具和手段。
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①收集整理主题书单
②用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
主题阅读的阶段一共五个步骤,只要漏掉其中一个,就会变得很困难,甚至读不下去。
①找到相关的章节,你关心的主题才是真正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② 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走。这是最困难的一个步骤,困难在于要强迫作者使用你的语言。换句话说,要做大量的翻译工作。
③理清问题 ,建立起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
④我们要处理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的议题,通常需要分门别类,也会形成这个主题的争议,就需要理清争议
⑤分析讨论,这个步骤会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基础,清除一些障碍,理出一条路,让一个原创性的思考者能突破困境。
最后,整理出上面的内容,再进一步做概括提炼,重新画思维导图,这次整体画的就比较平衡,整个布局看起来也比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