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恰恰天蓝
|| 邀你一起,生命不息,日更不止
前段时间,侄女在县城里购置的新房装修进火,我因工作关系没能出席,母亲事后告诉我,大嫂对她讲,到侄儿侄女这一代就不跟我们这边「行起了」,这是我们那的地方话,就是逢年过节不走动的意思。大哥的父亲和我的父亲是亲兄弟,从爷爷到侄女这一代是第四代人。大嫂解释是因为自己家族这一代的兄弟姊妹很多,有7、8个吧,侄女两口子在人民医院上着班,又没什么休息日,小的给老的要孝敬,他们这辈都已经走不动,我们这边礼数不到别见怪。
大嫂,在我眼里一直是一个有智慧的女人,情理拿捏得准,处理事务分寸把握得到位,她能这样讲定是经过反复思考的。只是在母亲她老人家听来有种势利的味道。初一听,我也很不解,还这么亲呢,又左右邻舍的,走动有那么难吗?就是住县城也有那么近嘛。
仔细想想,还真的难!
小时候,表兄弟表姊妹一行人十几个跟着各自的父母一起去外婆家拜年,从年初二一直拜到初七八才各自回家的日子成了我们长大后最难忘的记忆之一,那种爱多于情的情境时常入我们的梦里。小时我们就说,今后还要带着自己的小孩也要这样走动,而现在,我们这「表」一代的亲戚基本上没什么走动了。表弟妹有14个人,也就是有14家人呢,似乎没有一家人能够不轻松的走一遍下来,过年的时候讲一声到哪家聚个餐算开心一下了,没能聚在一起的大家都能理解,谁会见怪呢。
上一辈的,外婆的几个子女,只有小舅和小姨在老家农村里,其他人住进了县城或郊区,都还算近,而大姨远在广州随着子女在那边生活,就时常感叹自己被边缘化了,家里有什么事都不找她商量,我们也没有人去看她,过年她不过来,父辈们也不会去,据说也流露出大家嫌弃她家穷,看不起她的意思。
事实上,真不是,现代生活的通病,大家都忙着挣钱而没有时间打发亲情。
大嫂这样做是未雨绸缪,怕生见外,交流的方式不同而已。只是「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古语时常在人们耳边诱导人的负思维。
正常情况下,出席婚丧嫁娶之事,还都是按旧说的「五服之内是亲戚」进行的,这是维系亲戚关系一等一的大事,其次为生儿育女时给女人看月子、为老人过大生日,以及新屋落成典礼和新房装修进伙等,再次就是逢年过节的礼节性走动了,另外「探病」这种事,不好排序,因为病有大小,探望一般要花了很多钱的大病的层度,这些都是维系亲情的方式。也都是要花费时间和金钱的事情。
金钱倒好说,时间就真是稀缺品了。原来大家基本是一个阶层,农民,大家知道,农民的日子好过,那是可以自己自由的分配时间,不要像打工和上班族一样,看着时间点过日子。原来可以商量着办的事情,甚至可以集聚人力一家到另一家帮忙,一家排着另一家的把农活做完,现在完全做不到了,每一家人都有不一样的过活。上着班的请假扣钱倒在其次,请假多了假担心被炒才是根本原因,好工作不容易找。
市场经济的社会,大家围绕的是一个钱字奔忙着,一年到头都是这样,亲情是越来越淡了。过年时最能体现,外出务工的,赶早的话初六就要开始动身,除了清明节回家,端午、中秋一般人都难能回家一次。拜年时,放个鞭炮,屁股没坐热就要赶往下一家,吃餐饭是奢侈,住一晚更是可遇不可求之事。
或许被传染,即便不外出务工,在家也是快节奏,现在开车方便,久了也习惯了这淡淡的年味,工作成了主导,放慢节拍享受生活倒成了其次。
现在家乡建设提速,很多人也开始返乡就近工作,对亲情的维系是利好的。但走出去,上大城市去,仍是目前的主流方式,个人如同国家一样要走出去才有出息,鸡窝里难飞出金凤凰。这就势必导致,因求学、工作、婚嫁等而带来的分离。加之现代生活压力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压力。一个家庭都会聚少离多,何况是隔着层的亲戚。
事实上,不联系并不代表忘记,不走动并不代表事不关己,在一些重要的关头和时刻首先站出来的一定还会是血浓于水的亲戚。
都别太伤感,分开是常态,心中有情,到哪里不是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