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章一大难,难在身负两座大山。一山名曰:没啥可写;一山名曰:写不生动,不知如何让文思在笔尖流泻?
其实写作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写作就是一次生命的旅程。
它就如同我们的生命一样,独立而鲜活的存在着,只要我们善于去激发内心的感官,协调运用好我们的“七情六欲”, 将生活中所感所悟,归纳总结提炼,再以文字为载体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篇篇感人肺腑,凝结灵魂清香的好文章!
生命历程就是“素材”之源
因此,要想写出好文章,首先要了解自己,做好人的学问,从学习医道开始,在浩瀚的中华文化经典中,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一是“道以医显”,阴阳、五行、中庸等观点在医道中无不尽其所极的铺设张扬。
另一方面,“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精髓的捷径,大道天地宇宙,小到个体生命,天与人尽在此中融合,象与数也不在虚无飘渺,而是如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那样真实而令人感动……学习它,玩昧它,按照圣人指点去挖掘探寻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之秘,将是我们发现人生,完善人生的重要旅程,也是我们写作中取只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生活之道即是“生动”之门
世界上最高的学问都是研究人的学问。思想、哲学上的差异并无法阻隔对人类生命肉体认识的一致性和共同性。
只要是人就会有喜怒哀乐和悲伤恐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又是人类中最高的学问。而且此学问在中国又体现为生活之道,中国的圣人为了说清楚其中的道理,统统采取了打比方的方法,他不去说这个概念是什么,而是说它像什么?然后去感悟真理;在《易经》里画出卦来让你看它像什么;在《诗经》里他用赋比兴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情;在历史书里她讲故事,在医书里,他说春夏秋冬……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用大概念压人,而是挖掘生活的点滴来映照我们的心灵。
因此,中国的经典都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他一方面向我们讲解通俗易懂的生活哲理,一方面又教会我们简单实用的写作技巧,那就是画画与说话。
所谓画画,就是利用各种修辞手法,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变成一个具体的形象。比如花,只要画出花的颜色、形状、香味、花期、功效以及赏花者的眼神、衣着、心情等等,同时还可以运用类比和联想的方法,让画面更加具有震撼力和冲突效果。
所谓说话,一方面是指自言自语,就是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另一方面就是和别人聊天。通过和别人的对话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比如《论语》和《黄帝内经》。
所谓技巧,就是“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如中医的五行,易经的八卦,都蕴含着一个最准确简洁的方法就是阴阳,古人有句话叫:大道至简,当我们面对任何事物时,只要思索其内在的气质,就可以揣摩他未来的走向。只要掌握了生活的哲理,就自然掌握了写作之道。
医学之道便是“写作”之钥
可能我们不大明白,为什么要“冬吃萝卜夏吃姜”,为什么中国人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何为咽喉要道?为什麽子为鼠,寅为虎等等的原理,当我们探究到他的深处,我们才知道,原来很多真理都是从身体里变现出来的,是自自然然的东西。
因此参悟了这门学说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人体与自然的奇妙和谐,两者和谐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如何依从我们的生命本性去生活和做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必须认知的事情,通过学习医道养生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尽量的完成对自我生命本体的认知过程,然后将认知过程展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写作的生命历程。
要想写出好文章,要源于一种根本的深沉的爱,源于一种深沉的力量及心灵的阅读。他熨帖着我们生命的根,学习医道真正的作用不是机械的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像一位老师,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掉导致我们身体衰弱的坏习惯,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们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性,并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顺其自然的去写作。
写作的本质就是一次关于身体的认领和解读,也是我们对于生命的深沉的思考,在遥远的今天我们开始了自己阅读的旅程,在模糊的字迹背后,我们找寻,关于宇宙,关于生命,关于写作,关于灵魂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