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明白M和J为的哪般,曾经那样信任和亲密,到最后黯淡收场,形同陌路,甚至于恨意绵绵……
因为许久没有见面,也因为未来的一些规划,所以约了M见面聊聊。关于情感,关于未来的打算,关于一些感悟,最后不可避免谈到那不得不说的尴尬,絮絮叨叨了很久,最后还是一副气愤填膺的模样……
我大约归纳和总结了一下:
一方面,所谓的“恨”缘于朋友们的评价不佳
1.曾经策划的招生行动——集赞送微电影事件的处理不当。活动中,参与家长的朋友采用不当方式增加集赞数量,遭到其他家长投诉,一方面是当事家长表示不清楚,一方面是投诉家长不依不饶。J的反应不及时,双方家长都有所不满,最后大奖落在投诉家长名下。但是在拍摄的过程中,家长在前期和拍摄工作室沟通后,又改变主意想转给其他朋友,被摄影师拒绝转让……最后的结果是没拍。给家长的不满是危机处理不及时,积累了情绪,最后的爆发是信任危机“承诺的很好,完成的很差,出尔反尔,没有诚信”……
2.最后的转型处理上,J的工作是负责和涉及家长一对一沟通,并且结算退款。但在处理过程中,时间拉得很长,家长不满没有提前通知沟通,并且处理退款时,不干脆利落,家长的观点是此人没有担当,处理问题欠道德所在。
3.外出和合作伙伴谈合作时,不注意自己外在形象,把自己吹的天上仅有,地上绝无第二的感觉,期待从对方榨取最大化利益,却不能对等提供的服务,给合作伙伴的感受是:“连外形都不会装……”
别人的评价和判断和M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影响两者的关系呢?因为这些家长基本都是M负责的客户,从中的维护付出了许多情感和人情的往来,而处理不当的行为直接触发了她的负疚感,对不住朋友的信任,对朋友没有办法交代……因为部分合作伙伴是M负责联系的,一方是老板,一方是朋友 ,至少抱着合作互利的原则来促成此事,当朋友的期待没法落实,却又碍于她的面子不得不合作时,合作伙伴确实会有想法,M的感受应该是羞愧的,有被利用的不甘……
第二方面是J的无意言行质疑了M的人品。
1.刚离职的时候,有家长询J离职的真相,J的官方解释是:M确实很喜欢孩子,但是情绪……留给家长无限遐想的空间,最后传到M耳中的就是她不好,被开除了……
2.刚离职的阶段,M还会出入学校,有一次代家长接孩子,在孩子没有单独老师陪护,自由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和任何老师打招呼 接走孩子,结果是一片混乱……最终查到是M接走了,J说了一句:M不会是打击报复吧?不幸的是此话被员工传到了M耳中,理解的意思是:卑鄙的人才会把别人想的那么卑鄙。结怨从此更深一层。
作为M而言,曾经的从零开始,义无反顾陪同开创新天地,付出的远远不止劳动力,还有更深的情感,到头来,再多的不是,至少要有一个公正的评价,要有应有的认可,对新的开始要有一个祝福……而一些无心的言语和有心的传播则起到了反方向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思考概括如下:
很多的纠结来源于本身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对于M来说,感性的人,自然以人为主要处理考虑基点 ,从情感和感受出发,以义为导向;而J更多理性的角度 从得失角度来考虑对策,考虑免责,而不是承担后果。方法和结果自然是南辕北辙,与其说沟通不到位,不如说理念和道德准则的差异,不如说是对人性的一种极度失望,有多爱就有多失望,失望对于责任担当的主动、缘于对美好期待的落空、缘于对于逃避、对于无力感的失败……
写作其实缘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感性的基础上还需要理性的概括总结,把生活的感悟点滴归纳总结到相应的元素,从而再分析,升华到理性的层面,才可以知道为什么,还可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