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6章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在这一章里,老子明确的谈到了他的政治态度,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在儒家亚圣孟子那里,有“民贵君轻”的思想,可以说跟老子这一点是相近的。
我试着把老子的话翻译如下:
沉重为轻浮的根据,静止为运动的标准。因此,君子虽然每天东奔西走,但是他都不会让那些很重要的东西离开自己。虽然他可以去过那种享用美食、游玩美景的奢华日子,但他却选择超然平淡的生活。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虽然是万乘之主,却把自己看得很珍贵,而把天下苍生看得很轻?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行为举止将失去根据与标准。
本章一开头,老子还是沿袭他的惯常的手法,从日常的自然现象开始,说到社会或政治问题。
如何理解“重为轻根”呢?
所谓重为轻根,我首先想到的是不倒翁。不倒翁为什么不倒?正是因为他上半身很轻,下半身尤其是底部很重。无论我们怎么将它推倒,它都能够恢复到直立状态。这不正是所谓重为轻根吗?
我还想到的就是船锚。航行在江河上的船,如果要停靠在水中或岸边,就要往水底下放铁锚。铁锚抓着水底,犹如以大地为重量,自然能够将船稳稳地固定,而不至于随着水流漂走。这也正是重为轻根啊!
老子谈自然与物理现象,目的当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借事说理。他要说的是什么呢?就是批评某些当权者颠倒轻重。
君主与百姓,孰轻孰重?在老子眼里,当然是百姓为重,君主为轻。可现实是,有万乘之主把自己看得很重,却把天下百姓看得很轻。如果这样的话,他所制订的政策就有可能失去根本,因为他将失去民心。
这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有相似之处。
《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所以得到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到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
又如何理解“静为躁君”呢?
老子在第16章里讲“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之前我解释过,树叶枯黄之后落下来,归于大树的根部,又滋养自己的根部,不再象长在树枝上的时候,风一吹就哗哗作声,就会动起来,因此,归根就称为静,而静则既指安静,也指静止,就是回复到生命的起点。
我们过去所学的哲学,教我们的观点是,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不过,老子的观点却相反,他认为静止是永恒的,运动却是相对的,偶然的。
老子的观点也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你在没有植物,也没有风,荒无人烟的高原上,你能看见有什么东西在动吗?看久了,你一定也相信世界本来是静止的。偶尔有什么东西动一下,最终也要归于静止。
因此,老子下结论:静止为运动的标准。也就是说,运动是相对于静止而言的。
当然,老子本章的主旨并不是要讨论物理现象或哲学问题,他只是通过以上的现象来告诫统治者,不要轻重不分,不要任意妄为。当然也再一次强调他无为而治的思想。
最后我想说,关于写作,我们也应当接受老子的建议,要心怀天下,写的东西不能觉得自己很重要,而要关注在时空上离自己远一点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