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不自治、医不叩门、医不戏病。”——医者三戒
如果拿当今的医患矛盾比作顽疾,是再恰当不过了。任凭各方会诊施药,疗效甚微。而古人在医患关系方面,却充分发挥了“治未病”的传统优势,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医不叩门”,就蕴含着医患之间的相处之道。本意是:如果病人不主动找医生看病,医生是不可以去敲人家门的。于医生来讲,是“医不叩门,有请才行”,于患家来讲,“上门求医,非请勿扰”。
在古人看来,这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一个正常的医患关系,这是基础,否则,免谈!
患者:非请勿扰
患家忌讳
疾病,意味着痛苦、烦恼、灾祸,破财,是向来被人们所忌讳的。记得小时候,农村的很多人家里会有熬药的砂锅,邻里间免不了会借用,但是,用完后是万不可送回给人家的,因为药锅是不吉利的物件,送还人家意味着你把疾病给送来了,必会招来主人的不悦。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主人到你家里去拿!
“医者叩门”和 “送药锅”是同样的道理,在患家看来,就是把病灾送上门,自然会招来反感和厌恶。
患者未必认为自己有病
耳熟能详的“扁鹊见蔡恒公”的故事,是个很鲜明的例子。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告知桓侯有病在身体的浅部位,不治会加深,桓侯当面怒怼:我没病。并认为医生善用忽悠来显示自己的本领。第二次,第三次,扁鹊仍然好心相告桓侯疾病在加深,要赶紧治,都招来不悦,直到最后一次,桓侯病入膏肓无法医治,扁鹊怕降罪而逃跑,桓侯死去。
医治疾病是需要患者配合的,即便每个医生都如扁鹊一样,是望而知之的神医,如果病人讳疾忌医,反感医生或不配合,也不会得到好的疗效。
怀疑医生另有所图
看病吃药是要破费钱财的,面对主动送医上门的医生,患家自然会想到医生是来赚钱的,这种你不情我不愿的事情,让患家会产生疑心。亵渎自己的名声,真正的医生是不做的。
如果用现在经济社会的规则来看,也可以说是:“上赶着不成买卖”。
所以,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建立医患关系的基础。古人把看病称之为“求医”,有求才可以医。病人要主动寻求医生帮助,而且要有虔诚尊敬之心,才可以往下谈。
这不是医生摆架子,耍大牌,这是起码的规矩。为医者可以被病家无论黑夜白天唤来,随叫随到,亦或看病分文不取甚至倒贴钱,但必然会“非请勿扰”!
医家:有请才行
医与患,责任主体是医生
古人讲究三纲五常,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两者的关系必要有主有次。开方用药也要讲究君臣佐使,这种责任主体是必须明确的。就如用兵打仗,没有纲,没有将领,就是一盘散沙,打不了胜仗。
医与患,必以医为纲,患求医,有请才行。
治病救人非同儿戏
从古至今,无论医学发展如何,面临的难题始终是不确定性。虽然“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织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但医生仍然不能保证每位患者都可以药到病除。
如果主动送医上门,疗效不好,患者花费了钱财没有治好病,必会心生怨气,惹出纠纷,如果疗效好,患者又会对医家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扰乱诊疗计划。
炫耀声名为医家所不齿
古代圣贤,谦逊内敛,这是传统的儒家文化使然。古人行医,不讲宣传和营销的。
“夫为医之法,不得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再好的医术也要靠患家口口相传,如果“送医上门”必有卖弄之嫌,为医家所不齿。
我们要做出改变
“医不叩门”蕴含着医患相处的智慧之道,于今人来讲,我们该借鉴些什么呢?
不要讳疾忌医
寻求医生帮助时,即便不怀虔诚之心,也要给予医生最起码的尊重,尊重医生就是善待自己。如果疗效不满意,我们可以和医生沟通,或者寻求更好的医生,大可不必牢骚、埋怨、大动干戈,这对于疾病好转并没有什么好处。
看病要遵守规矩
看病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要到医院排队、挂号、进到诊室请医生诊治。这样才算确立了医患的契约关系。不可以让医生在吃饭、休息时给我们看病;门诊病人不要私自到病房,值班室、会议室去找医生看病,那样,医生给予我们的,要么会很紧促,无法细下心来,或者,充其量就是给出建议,而不是正式的诊疗。
如果你的家人朋友在医院上班,请不要为难他们
让他们为你免挂号费、免专家费、免检查费,开后门,首先他没有这个权利,但最重要的是,你和医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医患的正式诊疗关系,不会得到很好地系统治疗,看似省钱省事,实则吃亏的是我们自己。
“医不叩门”的古训,值得我们思考并做出改变。毕竟,信任与尊重医生,受益的是我们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