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些大学生做情境想象:
期末考试结束了,你有一门考得很不理想,
但是成绩还没有公布,还不知道会不会真的挂掉。
这时候你看到一则广告:
去一个心仪已久的地方度假,有限量的优惠名额,
机会难得,你要不要现在抢报?
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放弃。
这很容易理解:
我都可能要挂科了,妈蛋你让我去想度假的事?
但是——做实验的最喜欢这个但是,
实验者又找来一拨大学生,做类似的想象,
只不过把条件换了一下,放到成绩公布以后。
结果出人意料:
A)
这门考试果然挂了,下学期要补考T_T
这时你看到一则广告,去心仪已久的地方度假……
你要不要报个名?
这次多数人毫不犹豫:「报!」
不报白不报,
已经衰到底了,不如好好放松调整一下。
B)
这门考试居然没挂!Oh yeah
这时你看到一则广告,去心仪已久的地方度假……
你要不要报个名?
我靠,那还有什么说的!果断报!
还真是好事成双啊……
把A和B加到一起,结论很惊人——
挂不挂科并没有影响做这件事的决定。
挂了,要做;没挂,也要做。
但是为什么,在挂没挂科处在「量子态」的时候,
很多人就不做了呢?
理智上,最后的结果,只可能是A和B之中二选一,
这个截然不同的决定,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作者用了薛定谔的猫的实验,说明"不确定"对人们做决定的影响。
有时候人们对于可能遇到的坏的结果会作提前假设。虽然这种"提前假设"存在不确定性,但人们还是会因为假设到的坏结果,而在内心将这个不良结果会带来的麻烦扩大化。
文中以成绩尚未公布,但假设结果是挂科了,与此同时让学生马上做去不去旅行的决定时,所得的结果是很多人因为担心会挂科而不愿意花更多时间考虑去旅行的事。
所以"不确定"似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决定。
接着,又做了第二个实验。用先公布成绩,再谈到报限量优惠的旅行团的事,产生的结果是很多人会决定报旅行团去旅行,因为成绩已经出来了,挂不挂课都已无法改变已取得的成绩了,挂科已经不再成为决定去不去旅行的影响因素。
所以选择的处理方式不同,对人们做决定似乎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再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不确定的假设"思考方式呢?因为人们对结果看得比较重要,所以担心会有坏的结果出现,而会扩大自己可能会作出与坏结果相违背决定,而让自己之后有产生不安感。也就是对于自己的做法导致的坏结果,会用内心自虐的做法假安慰。
有时候,在先得到结果的情况下,就会很容易作出选择,为什么呢?因为对于结果已明了,再担心也已经无法改变这个结果了。所以挂科不再成为影响做旅行决定的因素了。
不确定假设影响决定,同样存在与职场中。
职场中有些人对目前自己的职业感觉倦怠,但现在公司福利待遇都不错,所以有跳槽的意愿,却始终犹豫中。为什么犹豫呢?怕跳槽后,自己不能适应新公司的环境,怕自己不能胜任新工作,怕自己不能处理好新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等,这种种的假设,就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怕跳槽失败,导致失业。
如果有这些假设,那该如何在跳不跳槽上做决定呢?
首先,需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对现在的工作产生职业倦怠?是工作内容太单一?是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了?是在现在的工作上没有了成就感?还是因为工作内容太复杂无法顺利完成而产生厌倦感?
其次,如果确实想明白了自己要换工作,那为能顺利进入一家好公司,需要了解的方面有哪些呢?需要了解自身的经验能力,适合加入哪些类型的公司,也就是选定目标。从招聘职位要求中了解招聘要求是否与自身的条件相匹配。可以从中找出哪些点自己存在不足,就加紧面试前几天作修炼。也许修炼后也没能进入面试公司,那么每一次的修炼对你来说都是经验的积累。了解公司的情况可以适当寻求度娘的帮助,得到自己需要了解的信息。
谈到面试,就说说投递简历的时间问题,你要知道每天一名HR会在招聘网站上收到几百封甚至几千份的简历,那么你认为ta 会阅读每一份简历吗?从事过多年HR的自己的经验来说,他们不会看每一份简历,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那这时,投递简历的时间成为关键点,选择在早晨7~8点投是最合适的?为什么呢?因为招聘网简历收入是按时间顺序的,早晨投的简历一定是在最前面的,7~8点,也是HR上班后打开网站后看到的最前面的简历了。
所以以上是投递简历的最佳时段。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