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

Lucky

发表于 2017-04-21 15:27:57
980 字 · 1497 阅 · 0 评 · 0 赞

三年前婆婆感觉头晕,去医院检查,是血压高到150了,医生就给开了降血压的药,说先吃药把血压降下来,不然血压得不到控制或持续上升会有危险,并告知吃上降压药就不能停药了,等血压恢复正常后可适当减少药量,但一定不能停。那年婆婆57岁,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到现在,被医生吓怕了的婆婆已经吃了三年的降压药,就像医生说的,可以适当减量但不能停药,停药血压就很快又升高了。

中国古人一直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也就是说最高明的医生医治尚未出现的疾病。治病是医生的分内职责,但比治病更重要的职能和使命是:1普及常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急病能迅速被治愈而不转成慢病;2心理抚慰,1915年,美国一位名叫特鲁多的医生去世了,他的墓碑上刻着三行字:“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抚慰。”这三行字里,似乎有着对医生这个职业更为深远的定义。

面对生老病死带来的未知和恐惧,人们总会对生病特别紧张。且不说已经确诊的患者,即使是健康的人,在做每年一度的例行体检时,医生哪怕一句不经意的提问,类似“平时感觉哪儿不舒服吗”,都会紧张得要命,直到结果出来没问题,这一身汗才算落下去。至于真有病的患者,医生说三句话就能直接把小病吓成中病,中病变成大病,大病直接弄死。第一句“你怎么才来啊”,第二句“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吧”,第三句“还真没有什么办法”。尤其是第一句,多坚强的人,一听这话立马吓软了。

其实当很多“亚健康”状态开始向器质性病变挺进的时候,通过及时有效的行为干预,情况是可以发生逆转的。比如三高可以“管住嘴,迈开腿”,而在这个可逆的过程中,医生对常识的普及就变得尤为重要。况且患者到医生这儿来,往往是带着苦痛,带着绝望。归根到底,与其说是到医生这儿来看病,不如说是到医生这儿来寻找希望,医生的话可以给患者带来希望,也会令患者感到绝望。所以医生的心理安慰对于患者来说更为重要。

在普及常识方面,应倡导人们储蓄健康,它比储蓄金钱更重要,多重视防预,让患者及时发现身体病症,早就医早治疗。在心理抚慰方面,应抚慰和鼓励患者,了解他们的痛苦,体会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克服心理的难关,卸下思想负担,树立起治疗的勇气和信心。

医生应把更多地精力放在“治未病”、普及常识和心理抚慰上,只有把生理上的治疗技能和心理上的抚慰加在一起,才构成“医者仁心、治病救人”这八个字的全部含义。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