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1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一章,我觉得相对其它章节,有一些难懂。主要还是因为文言文的缘故,再加上文字抽象且有些简略。
不过,再难懂,只要结合老子的整体思想,以及文章的语境,我们还是可以理解到一些的。对于本章的意思,我的理解如下:
正确而高尚的行为之准则与表现,必然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与具体的万物比较而言,总是让人觉得恍恍惚惚的,不是那么容易感知与认识。但是,虽然它是恍恍惚惚的,我们也感觉到它有某种形象,也是某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虽然它是深远暗昧的存在,我们也感觉到它有生命的灵气,而且这种灵气是特别真实的存在,也是可以相信的。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给“道”命名,并依据它来考察研究万物的起源。我是怎么知道万物起源的状况的呢?是从研究认识道(即规律)开始的。
老子在这一章里,首次用到了“德”字。“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道)去做人与做事。老子所写本书名为《道德经》,“道德”二字的含义,与今天我们所用“道德”二字的含义有所区别。
今天我们所谓“道德”,是一个纯粹伦理学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以善为标准,代表着社会主流的、正面的价值取向,其社会功能是判断人的行为正当与否。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但是,“道德”二字在老子这里,含义更加广泛。简单来说,我们今天所谓“道德”,只是老子所谓“德”,而不包括老子所谓“道”。我姑且把老子所谓“道德”拆开,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对应如下:
道——物的运行规律
德——人的行为准则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句话,有些解老的文章,称为:大德的形态,由道所决定。或者: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诸如此类的解释,并不能让人信服。
我认为,所谓“孔德”,就是正确而高尚的行为。所谓“容”,就是成文的准则、具体的行为表现。因此,“孔德之容”是指这种正确而高尚的行为之准则与表现。
老子在此指出了德的来源与依据:惟道是从。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做到了这一点,人的行为才称得上“合于道”、“合于德”。
前面说过,老子的这一章论述比较抽象,不便于理解。我不妨来梳理一下逻辑:
1、人的行为准则来源于道。
2、道与具体的万物比较,人觉得它很抽象(惟恍惟惚)。
3、道虽抽象,但还是可以认识。因为:道在万物之中,可以感知某种形象和某种存在。
4、这种存在就是生命的灵气,而且是真实可信的。
5、自古以来人们都想给它命名,并用它来考察研究万物的起源。
6、我就是这样来研究万物的起源的。
7、因此,我给大家关于做人做事的“德”的建议,一定是符合“道”的。
总结以上我所讲的东西,最后我想说的是:逻辑非常重要!
逻辑就是事物自身运行的规律,也是道的别称。
我们研究别人的文章,一定要把作者表达的逻辑梳理出来,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原意,至少比较接近作者的原意。
而从写作的角度来讲,如果你的文章逻辑混乱,也就没有符合道,而读者就容易迷糊,更不会接受你的建议。因为你的文章未能做到“惟道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