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9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我们知道,老子做过官,写《道德经》的时候,面对的又是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所以老子所讲的内容,很多都离不开政治。老子这一章也不例外,是他对统治者的建议。
我们来看看这一章他具体讲了什么——
断绝与放弃对神圣、智慧的追求,老百姓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断绝与放弃对仁爱、道义的追求,老百姓就会变得孝顺、慈爱;断绝与放弃机巧、利益的追求,就会出现天下无贼的状况。前面所讲这三种应该绝弃的东西,全是表面工夫,用它们来治理社会存在严重的不足,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所以,根本方法是,让老百姓心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断绝学习,无忧无虑。
老子的文章,因其文字简洁,故而容易产生歧义。此处关键的“绝学无忧”一句,就可能有三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绝学无忧”指弃绝学习就没有忧虑了。“绝学”与“无忧”二者有因果关系,意思是弃绝了所有的学习,就可能做到无忧无虑。
第二种理解是,“绝学”是指弃绝那此讲圣智、仁义、巧利的学问,内心单纯了,就免受外物的诱惑,做到无忧无患。
第三种理解是,老子所说的“绝学”,指至深、独到的学问,如果取得不同于世俗的独到学问,就能做到无忧无虑。
这三种解释,区别只在于“绝学”,对“无忧”的理解则是一致的,即达到一种“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恐怕影响过法国哲学家卢梭。卢梭在其政治思想中也描述过“自然”,最根本的“是指人类自然的生活状态和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他指出,人类在出现私有制的国家以前,曾经出现过一个原始的纯真质朴的自然状态时期。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是自由、独立、平等的,彼此没有奴役关系,有的只是关心自我和乐于帮助他人的朴素的互助关系。
卢梭与老子虽然素未谋面,但他们对于理想的生活状态却有近似的追求。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自然状态或者野蛮状态,虽然物质文明的水平很低,可是,人的精神世界却是非常自由平和的。
读老子的文章,许多人始终感觉有些消极,但又似乎很深刻。尤其感觉他的观点与当今世界流行的追求成功的潮流背道而驰。
借此,我想谈下自己对鸡汤文章的看法。
网络流行的鸡汤文章其实可能分为两类:一是是成功学的,一类是反成功学的。
所谓成功学的,就是通过文章来给读者“打鸡血”,激发读者对世俗目标诸如金钱、地位、名誉的狂热,让人热血沸腾地过完每分每秒。
所谓反成功学的,就是指通过文章来给读者“降血压”,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的人,坦然地接受命运的摧残与折磨,安贫乐道,顺其自然,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
其实,这两类鸡汤文,都是为了解决心灵问题的,只是解决的方案不同而已,只是对成功的定义不同而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开启的道家学说,才成为中国人的心灵的底色。当我们奉行儒家入世学说而奋力拚搏,一不小心遭遇挫折的时候,就开始寻求道家遁世学说而自我安慰。
我最后想说的是,所有的文章都是希望将读者引向成功,关键的是,我们做为一个作者,你自己对成功的定义以及通向成功的指引,对读者有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