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8章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法的魅力!
这一章文字极短,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但是老子所道出的原因,简直有些出人意表,甚至让人猝不及防。
我们来看看老子这一章讲的是什么?
因为这个社会的基本规则与秩序都没有了,所以所谓仁义就出现了。因为人人都学习变得非常聪明,所以那些虚伪与做假的事情就出现了。因为社会上到处都是家庭不和、六亲不认的现象,所以就有人提倡孝慈观念,甚至假装孝慈。因为政治腐败、皇上昏庸、社会混乱,所以就有所谓忠臣出现与存在。
老子举了三种我们常人认为好的社会现象与一种不好的社会现象,并分析了它们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但是,老子似乎与我们常人的观念相反,对我们认为好的现象持否定态度,对不好的现象更是持否定的态度。
不妨分别深入讨论一下:
第一,关于“有仁义”。一个社会人人都“有仁义”,这可是一个好现象啊,但是老子说,这不是好事,因为社会的基本规则被许多人抛弃,社会秩序不复存在的时候,我们才会呼唤仁义,甚至有人会假装仁义。从古至今,我们都看到许多满嘴仁义道德,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坏主意。在老子看来,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安守本分,互不侵扰,绝不坑人整人,哪里还需要我们整天去宣扬什么仁义道德?
第二,关于“有大伪”。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人生识字忧患始”。意思是,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指一个人识字以后,从书中增长了见识,对周围事物就不会无动于衷。它出自于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苏轼的话,可以说是延续了老子的道家的思想。想来也是,一个人读书多了一点,就要聪明一点,难免会耍点小聪明,搞些伪装来欺骗别人,做出许多不诚信的事情。按老子的想法,社会上的人都纯洁简单、老实巴交、很傻很天真,谁还有能耐去做那些坑蒙拐骗的事情?
第三,关于“有孝慈”。对上要孝,对下要慈,这是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理想。可是,这种理想终久是一种理想,生活的现实里面,总是会遇上无数不孝不慈的事件。所以在老子看来,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孝慈”,哪里又需要我们整天把它挂在嘴边呢?
第四,关于“有忠臣”。所谓的忠臣,就是对皇上忠心不二,踏踏实实做事的臣子。纵观历史,历朝历代都有乱臣贼子。但是,任何一个做过领导、做过老板、做过老大的人都知道,下边的人,总会出几个有二心的人、会出卖自己的人、会有反骨的人、吃里拨外的人。如果你当老大,遇上的都是忠心不二的人,你会想要多几个忠臣这样的事吗?
我觉得,老子特别擅长逆向思维。因此,他能够把问题看得很透甚至把好事看成坏事,难免让人学得他是在诡辩。
但是,我倒觉得,这正是老子这个人的伟大之处,他能够把我们看着觉得正常的事情,讲出一番我们不曾想透的道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言人之应言而未言,言人之应言不会言,言人之应言不敢言。”结合这句话,我想说,老子就做到了“言人之应言而未言,言人之应言而不会言”。
我们想写作的人,如果写出来的都是一些大白话,都是一些人人都能说出来的话,那显然不是什么好文章。如果我们要写文章,那就得向老子学习,经常来点逆向思维,把我们看到的现象颠倒过来思考,也许就能写出许多别人看不到、看不明的规律,并写出发人深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