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没有卖不掉的产品,只有卖不出去产品的人”,这句话被老板们挂在嘴边,仿佛只要销售团队足够拼命,烂产品也能卖出天量。但现实很打脸:某国产手机品牌每年花10亿做广告,结果用户买了手机却发现卡顿死机,口碑崩盘;某网红饮料靠明星代言火遍全网,最后却被曝出添加剂超标,一夜消失。这些例子都在说明:忽视产品本身,只靠营销吹嘘,指望管理奇迹,就像给破船刷油漆,沉没只是时间问题。
(1)营销吹出来的泡沫,一戳就破
还记得乐视的“生态化反”吗?贾跃亭开发布会吹牛,说电视、手机、汽车要“颠覆行业”,结果用户拿到手的电视看视频卡成PPT,手机用半小时就发烫,汽车更是连影子都没见着。砸钱做广告、请明星、搞直播,确实能让产品一夜爆红,但没有真材实料的产品,就像用纸糊的房子,一场雨就塌了。
(2)钱没花对地方,迟早要完蛋
举个例子:某公司给销售团队发着高薪,研发部门却穷得买不起新设备。销售团队不断更换,寄希望于空降的营销天才创造增量,狠抓管理“大力出奇迹”。结果呢?竞争对手每年出新功能,他们三年憋不出一个升级款,最后被市场淘汰。企业如果把钱都砸在“怎么卖货”上,而不是“货好不好”上,就像农民只顾着吆喝卖米,却忘了施肥种田。
(3)消费者变聪明了,套路玩不转了
以前电视广告说啥大家都信,现在呢?年轻人买个洗发水都要查成份表,直播间“全网最低价”的套路也被看穿了。丁香医生一篇长文扒皮保健品骗局,能让百亿企业倒闭;网红带货翻车一次,粉丝立马取关。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吃“忽悠”那一套了。
(1)刚需:抓住人的基本需求
远离刚需的产品,就像传说中的缘木求鱼,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日本7-11便利店为什么能活100年?因为它解决了“五分钟生活需求”:早上卖热包子给上班族,中午卖便当给学生,晚上卖啤酒给加班族。这些需求永远不会消失。好产品不需要创造需求,而是精准满足人们已有的痛点。比如充电宝(解决手机没电)、止痛药(解决身体疼痛),都是典型的刚需产品。
(2)大市场:选对赛道才能躺赢
刚需再刚,市场规模太小,企业永远难以做大。十年前特斯拉做电动车时,全世界都觉得是笑话。但马斯克看准了“环保+科技”的大趋势,现在特斯拉市值抵得上十个传统车企。选赛道就像种树:小市场是盆栽,长得再高也就两米;大市场是森林,小树苗也能长成参天巨木。比如元气森林押注“无糖饮料”、华为死磕5G通信,都是在提前布局未来十年的战场。
(3)性价比:不是便宜,而是超值
产品不需要完美,而是要让顾客觉得它值!Costco超市的东西其实不便宜,但为什么大家抢着办会员?因为它把10块钱的东西做到8块钱的品质,还让你觉得“这钱花得值”。优衣库能把羽绒服卖到299元,不是偷工减料,而是靠大数据精准控制库存、和工厂直接合作砍掉中间商。性价比不是打价格战,而是让用户觉得“这产品配得上它的价格”。
(1)真正懂用户,别自嗨
做老板的,千万不要把产品当成自己的孩子,听不得别人说他的不是。小米做充电宝时,团队跑了100多个城市,蹲在火车站看旅客怎么用充电宝。他们发现:大家要的不是“高科技”,而是“容量大、不爆炸、能带上飞机”。于是做出1万毫安、69元爆款。千万别关起门来搞研发,多去菜市场转转,比看100份报告都有用。
(2)技术要死磕,别想走捷径
产品功能、性能与质量领先,可以一下子把对手甩出10条大街之外。华为被美国封杀还能活下来,靠的是十年砸9000亿搞研发。任正非说:“哪怕公司明天倒闭,今天也得给科学家发工资。”做产品就像盖楼,地基打得深,楼才盖得高。企业每年至少拿出5%的收入搞研发,别心疼钱——今天省下的研发费,明天会变成竞争对手砍向你的刀。
(3)小步快跑,边做边改
ZARA卖衣服的秘诀就一个字:快!从设计到上架只要14天,卖得不好立马下架。他们的设计师天天刷社交媒体找潮流元素,工厂24小时轮班生产。好产品不是一次就能做对的,要像做菜一样——先炒个试吃版,顾客尝了说咸,下次就少放盐。
(4)让用户看得见你的用心
戴森吹风机凭什么卖3000元?他们在店里搞了个“风力实验室”,让你亲眼看到吹风机怎么卷起彩带。林清玄化妆品店装修成图书馆模样,卖面膜的同时让你闻着书香做护肤。产品价值不能光靠嘴说,要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拍得出朋友圈”的体验。
流量会消失,网红会过气,但一瓶老干妈能卖30年,一罐可口可乐风靡百年。企业要想活得久,就得回到最本质的问题:你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人每天非用不可?能不能让用户用了还想买? 就像苹果用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真正的好产品从来不需要推销员吹捧——它会自己开口说话。
卖产品时陪客户喝的酒,其实是做产品时应该流的汗。喝酒与流汗,你究竟选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