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4-10 22:06:50
3559 字 · 63 阅 · 0 评 · 0 赞

微信图片_20250208123529

文/樊荣强

用“元写作”方法解析名家散文,简单来讲,就是要把叙述体的文章还原成为问答体,或者说,把字里行间隐藏的疑问句呈现出来,让作者的写作思路一览无遗。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事情,而且这就是文章的底层逻辑。

我所提出的“元写作”理论,因为其超强的创新性与实用性而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我在《元写作:学校里没教的写作方法》一书中对“元写作”方法有详细的阐述,在我看来,写作是思考的外化,其本质就是在回答问题,既可以视为作者的自问自答,也可以视为作者与读者对话。因此,所有的叙述体文章都可以还原为问答体或对话体,把原来只有陈述句的文章加上无数的疑问句,虽然看上去有点儿啰嗦和累赘。

“元写作”的根本理论基石是关于思考的重新定义。我用数学公式把思考定义为:思考=提问-回答。持续而系统的思考就是无数个“问-答”的组合。写作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也不可能依赖那神奇的灵感。我们要习惯于启动思考,通过持续的提问和回答,挖掘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写出有模有样的文章。

元写作理论的价值是什么?是帮助无数的写作者解决写作中的实际问题,如拼凑字数、思路漂移、结构混乱和没有章法等。

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提出并回答的所有问题,不论形式上或者表面上如何,它们都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问题,也就是“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也是“元写作”这个名称的来历。

今天我要“元写作”方法解析的文章《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创作于1925年,是现代文学史上描写亲情的经典之作,自1950年代起数十年持续入选初中语文课本。

以下是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完整原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澹,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360截图20250411102735510

以下是《背影》全文逐句还原的问答形式:

你与父亲不相见有多久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你的父亲让你最不能忘记的是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两年前相见是因为什么呢?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你当时做了什么?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你在徐州见到父亲时,看到了什么和想起了什么?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当时你有什么反应?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如何安慰你?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你父亲如何处理家庭债务?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那些日子,你家中光景如何?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澹。家中光景为何惨澹?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后你们有何计划?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后你停留了多久?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原本安排谁送你?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父亲肯定不太放心,他是如何嘱咐茶房的?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父亲为何最终改变主意?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你当时多大年纪?需要父亲送你吗?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父亲最终如何决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在车站时,你对父亲说了什么?我说道:“爸爸,你走吧。”父亲如何回应?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你看到了什么?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到那边月台需要经过哪些动作?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的身体状况如何?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你原本打算做什么?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父亲的穿戴是怎样的?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如何走到铁道边?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穿过铁道后父亲面临什么困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父亲如何攀爬月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你的感受如何?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你如何处理泪水?我赶紧拭干了泪。为什么要拭干泪水?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父亲消失后你如何反应?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些年你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你父亲年轻时出外奋斗过吗?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父亲老境如何?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面对如此老境,父亲有何表现?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父亲性情变化反映了什么?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你们的父子关系有什么变化?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你们的关系疏远了,父亲不再惦记你了吗?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

你们还有别的交流吗?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了些什么呢?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你读信时的心情如何?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除了感伤,你有什么期待呢?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

解析说明:

1. 我将原本的叙述体,严格遵循“一问一答”对应关系,还原成为对话体,答案完全引用原文语句,,创造个别标点符号调整,无任何增删改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元写作”的价值所在——原来文章真的就是作者与读者在对话,由此我们可以解决写完这一句,下一句究竟写什么的问题,从此不再为没有思路而发愁。

2.  在解析过程中,通过“问-答”的梳理,我发现了两个思路方面的逻辑问题:

一是,朱自清为何要绕道南京。当年,与父亲一起在徐州奔丧结束,他要去北京念书,父亲要去南京谋职。徐州在南京的北边,直接去北京肯定更近一些,为什么朱自清要先与父亲一起南下南京,在南京的浦口火车站与父亲分别,再北上北京。也许是他要去南京会友(文中有说),也许是他专门陪父亲去南京,也许那时从徐州去北京必须绕道南京,这些“也许”朱自清都没有交待,让我这样略有地理知识的读者犯嘀咕。

二是,买橘子的父亲没有返回。文章里交待,买橘子的地方在那边月台的栅栏外,要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作者只讲了父亲穿过铁道、攀爬月台去买橘子的情景,却没有讲买了之后回来告别的情况,直接就跳跃到他看见已经离开的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好像他父亲去买橘子就没有回来一般。这里有一个逻辑断裂,绝对不能说是为了节省笔墨而故意为之。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