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樊荣强《元写作:学校里没教的写作方法》
文/滕爱宝
“妈妈,我写不出来!”“老师说我的作文像记流水账!”每当孩子面对作文作业抓耳挠腮时,家长的心也跟着揪成一团。据调查显示,超70%的小学生因“凑字数焦虑”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传统写作教学常强调“多读多背”,却忽视了对写作底层逻辑的训练。樊荣强教授在《元写作:学校里没教的写作方法》中提出了一套颠覆性解决方案——用“自问自答”思维破解凑字数难题,让孩子从“害怕动笔”转变为“下笔有料”。
一、透视凑字数困境:写作是思考的“断层危机”
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词穷”是词汇量不足,实则是缺乏结构化思考能力。例如,当孩子被要求写“一次难忘的经历”时,往往只能堆砌零散细节:“那天我和妈妈去了公园,看到了花,玩了滑梯,很开心。”这种流水账式写作,本质是未建立“思考-表达”的逻辑通道。
樊荣强指出,凑字数的本质是“问题意识缺失”。传统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却未教会他们如何拆解主题、追问本质。例如,面对“环保”主题,孩子可能只想到“垃圾分类很重要”,却无法深入思考:“什么是环保?”“为何要保护环境?”“普通人能做什么?”这些问题若未被激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
二、元写作理论:用“问题链”搭建写作脚手架
樊荣强的核心创新在于将写作还原为“自问自答的思维工程”,通过三大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构建逻辑框架:
1. “是什么”:描述事实,避免空洞
以“我的好朋友”为例,引导孩子回答:
- 人物定义:外貌特征(圆脸、戴眼镜)、性格特点(幽默、爱助人);
- 关系定义:如何成为朋友?共同经历哪些事?
这种提问方式能帮助孩子精准锁定写作对象,避免东拉西扯。
2. “为什么”:挖掘因果,深化主题
在写“校园运动会”时,针对“为什么举办运动会”这一问题,孩子可展开:
- 促进健康(科学依据:运动提升多巴胺分泌);
- 培养团队精神(案例:接力赛中的协作);
- 丰富课余生活(对比:电子产品对儿童的影响)。
通过因果追问,文章从“描述事件”升级为“传递观点”。
3. “怎么办”:提供方案,解决问题
例如写“如何保护视力”,孩子需思考:
- 调整用眼习惯(每20分钟远眺);
- 改善环境(台灯亮度、书桌高度);
- 家校合作(定期视力筛查)。
这类结构化回答能自然扩展内容,彻底告别凑字数。
三、实战工具:让写作从“玄学”变“科学”
书中提供三大实操工具,家长可轻松引导孩子实践:
1. “问题树”思维导图
以“养宠物的责任”为例,绘制分支:
- 主干:责任是什么(喂食、清洁);
- 分枝:为什么重要(动物健康、培养耐心);
- 枝叶:怎么办(制定日程表、学习喂养知识)。
视觉化工具帮助孩子直观理解逻辑关系。
2. “钻石法则”段落模板
每个段落按“观点句(钻石)-解释句(支撑)-案例句(打磨)-总结句(抛光)”展开。例如写“坚持锻炼的好处”:
- 观点句:运动能增强体质;
- 解释句:促进新陈代谢,提升免疫力;
- 案例句:表哥坚持跑步后感冒次数减少;
- 总结句:健康是成长的基石。
此模板确保每段内容饱满,彻底解决“段中空洞”问题。
3. “问答接龙”游戏
家长与孩子轮流提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因为瑞利散射…”“那散射是什么?”通过趣味互动,训练即时思考与语言组织能力。
四、教育价值:超越写作的终身能力培养
《元写作》不仅是一本作文指南,更是思维训练手册:
- 逻辑力:通过“问题链”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
- 观察力:引导孩子从“是什么”出发,发现生活细节;
- 抗挫力:结构化框架降低写作焦虑,让孩子体验“我能写完”的成就感。
一位家长反馈:“孩子用‘元问题’写《我的暑假》,从‘去了哪里’到‘学到了什么’,内容比老师要求的还丰富!”
结语:给孩子的第一本“思维写作说明书”
樊荣强在书中强调:“写作不是魔法,而是思考的外化。”《元写作》的价值在于将抽象的写作能力转化为可拆解、可训练的思维模型。对于渴望帮助孩子突破写作瓶颈的家长而言,这本书恰似一把钥匙——用科学方法替代盲目练习,让写作成为孩子自信表达的起点。
推荐阅读:樊荣强《元写作:学校里没教的写作方法》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适读年龄:8-15岁学生及家长
(本文方法论综合自樊荣强《元写作:学校里没教的写作方法》及教育心理学研究,案例经授权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