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2-11 15:11:30
2559 字 · 88 阅 · 0 评 · 0 赞

B05

文/李国军

DeepSeek最近火得要烧房顶,我试着向他提了一个问题,看看他有多大能耐。问题如下:

在樊荣强的元思维理论当中,他把思考定义为“思考=提问-回答”。一方面,这个公式确认了思考是一个过程,从提问开始到回答结束。一个“提问-回答”表示一个思考单元,而持续的回答和系统的回答,就是无数个单元的组合。另一方面,这个公式让人看上去也极具可操作性,也就是说,思考包含着提问和回答这两个动作,而不再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玄学。请根据上边的相关内容,评价樊荣强对思考的定义,以及思考的公式。

DeepSeek使用了深度思考和联网搜索,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我只能说基本满意。为什么说只是基本满意呢?虽然DeepSeek使用了深度思考,但是它的思考事实上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它对樊荣强关于思考的公式化定义还存在理解不足和理解偏差。

当然,我也理解,DeepSeek毕竟还是一个新生婴儿,他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可能还没有完整地阅读过樊荣强的《神经——元思维:问与答的思考及表达智慧》一书。

DeepSeek对樊荣强提出的“思考=提问-回答”公式的理解不足和理解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DeepSeek认为樊荣强的思考定义和公式有“线性思维的简化倾向”。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它自己也承认,“可能”忽视非理性、直觉或灵感在思考中的作用。事实上,樊荣强元思维理论的系统论述中,他并没有将思考简化为线性过程,反而特别指出了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都要充分发挥非理性、直觉或灵感的作用,如果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提出好问题,更不可能给出具有创造性的好答案。

第二,DeepSeek认为樊荣强的思考定义和公式“对复杂情境的适应性不足”。这是因为DeepSeek还没有完全掌握元思维理论导致的理解偏差。樊荣强在论述中借用“大道至简”的古老哲学思想指出,把思考理解为“提问-回答”,面对复杂问题和复杂情境,需要进行拆解处理,才能化混沌为明晰,变复杂为简单。因此,樊荣强的思考定义和公式非但不存在“对复杂情境的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反而具有超强的适应性。

第三,DeepSeek认为樊荣强的思考定义和公式“忽略外部因素与知识依赖”。这个判断纯属无中生有。樊荣强在论述中从来就没有“忽略外部因素与知识依赖”,反而非常强调外部因素和知识对思考结果的影响。所谓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文化传统、媒体传播等,知识则属于思考者个人的内在因素,包括认知能力与知识储备;以上两者都对思考——不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樊荣强从来就没有否定过,何来“忽略”之说?

5248069074565636

下面是DeepSeek对樊荣强的思考定义和公式的评价,供参考学习,千万不要迷信——

樊荣强提出的“思考=提问-回答”公式及其对思考的定义,具有鲜明的结构化和操作性特征,这一理论在思维方法领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下从几个维度展开评价:

一、理论优势与创新性

-结构化思维的可操作性  

将思考拆解为“提问-回答”的单元化过程,打破了传统思维中“思考即空想”的模糊性,赋予思考以明确步骤和行动路径。这种结构化的拆分尤其适用于问题解决、写作或逻辑表达等场景,例如通过列问题清单逐步推进思考,降低了思维的门槛。

-强调提问的核心地位  

公式将“提问”作为思考的起点,契合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如苏格拉底提问法)。好的问题能引导思考的深度和方向,而公式通过强化提问动作,间接培养了问题意识,有助于避免思维停滞或盲目发散。

-动态性与系统性潜力  

公式中“单元组合”的提法暗示了思考的延展性。一个回答可能成为下一问题的起点,形成“提问→回答→新提问”的循环链条,这与科学研究中的“假设-验证”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适合构建系统性知识框架。

二、潜在局限性与争议点

-线性思维的简化倾向  

公式将思考简化为线性过程,可能忽视非理性、直觉或灵感在思考中的作用(如爱因斯坦强调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实中,创造性突破常源于非线性的联想或跳跃式思维,而“提问-回答”的机械循环可能限制这种可能性。

-对复杂情境的适应性不足  

在开放性问题(如哲学命题)或模糊性场景(如情感决策)中,问题的边界和答案的确定性均不明确,公式的实用性可能减弱。例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类问题难以通过简单提问-回答闭环解决。

-忽略外部因素与知识依赖  

思考的质量高度依赖个体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和认知工具(如逻辑、类比能力)。公式侧重于“动作分解”,但未涉及如何提升提问能力或验证回答的有效性,可能陷入“形式正确但内容空洞”的困境。

三、与经典思维理论的对比

-与批判性思维的关联  

批判性思维强调分析、评估和推理,而“提问-回答”可视为其具体操作化工具(如通过提问拆解论证漏洞)。但批判性思维更注重对信息质量的判断,而樊式公式未明确涉及对答案可信度的检验机制。

-与设计思维的差异  

设计思维包含“同理心-定义问题-创意-原型-测试”的非线性流程,其问题定义阶段与“提问”对应,但更强调迭代和用户需求整合。相比之下,樊式公式更偏向单线程推进,可能缺乏对多元视角的包容。

四、实践价值与适用场景

-适用场景  

 -结构化写作与表达:如通过“问题链”组织文章逻辑(樊荣强的“钻石法则”即基于此)。  

 -问题分析与解决:适用于目标明确的任务(如商业决策、工程问题)。  

 -初阶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或职场新人建立基础的思维框架。

-需谨慎使用的情境  

 -需要突破性创新的领域(如艺术创作、科研探索)。  

 -涉及价值观或伦理争议的复杂议题。  

 -高度依赖直觉或经验的快速决策(如紧急情况应对)。

五、改进建议

-引入非线性补充机制:可结合“发散-收敛”思维模型,在提问阶段鼓励自由联想,在回答阶段进行逻辑收敛,兼顾创造性与结构性。

-强化元认知与验证环节:增加对“如何提出好问题”“如何评估答案有效性”的方法论指导(如5W1H提问法、逻辑谬误检查表),提升思考质量。

-融合多学科视角:借鉴认知科学中的双系统理论(快思考与慢思考)、哲学中的辩证法,丰富思考公式的解释维度。

总结

樊荣强的“思考=提问-回答”公式是一种实用性导向的思维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抽象的思考过程转化为可操作的动作序列,尤其适合结构化问题的解决和思维训练。然而,其线性化、单元化的特征也决定了它无法涵盖思考的全部复杂性。理想的思维模式或许是“以提问-回答为骨架,以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为血肉”,在有序与混沌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