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在一般人的眼里,经济学的著作虽然算不上天书,但是也是很难读懂的,毕竟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我年轻时曾经简单地翻阅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纯粹是为了窥探其伟大的思想,尤其是理解那个著名的比喻——看不见的手。
最近,我又在书架上随手拿起《国富论》翻一翻。这一回我从阅读与写作的方法论的角度,有了一点新的发现:经济学经典著作并不是那么晦涩难懂,甚至以亚当·斯密的文笔来讲,堪称轻松有趣。
不妨抄录论《论分工》一章的三段文字如下:
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每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第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第三,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
由于分工的存在,各行各业的产量大幅增加,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连最下层的民众也能普遍过上富裕生活。工人的劳动成果除了满足自身需要以外,还剩余大量产品可供出售;因为处在相同的环境中,其他的每个劳动者也都拥有大量自己生产的物品可以拿来交换,也就是说,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持有的相同价值的大量产物。别人所需的物品,自己有能力供应;对于自身的需求,别人也能给予充分满足。这样一来,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
当我们结合每样东西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劳动去探究这一切,我们就会知道,假如没有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分工协作,一个文明国家里的普通平民,将连一件极为简单平凡、不起眼的日常用品也享用不起。诚然,比起富贵人家的奢靡享受,他的日常生活需求算是极为简朴的了,但是不由得你不信,一个欧洲君主虽然比一个勤俭的农民享有的生活用品多,但这个农民享有的生活用品却比非洲国王多得多。
抄录到此结束。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他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被誉为市场经济学的“圣经”。读到上面的文字,你会有什么样的体验?我相信,即使你是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你也能够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字的含义。
在我看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善概括。比如第一段文字里面,他分析了“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的三个原因:技能提升、节省时间和利用机械。这种三点式的概括提炼,让读者可以轻松地把握要点,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主旨。
二是多举例。现在的许多经济学著作,很可能充满了各种抽象的论述,而让读者不得要领或者望而却步。斯密的写作却不然,他总是细致地举例来证明他的观点,比如,他以造针的例子,通过1个工人造针和18个工人造针的对比,证明了分工的意义。
三是接地气。经济学的著作一定要弄一些谁也看不懂的专业术语、数学公式吗?不是的,至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是的。在斯密的书里,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平常的词汇,通俗易懂的表达,娓娓道来的风格,但是,深刻的洞见却扑面而来。
如果你对阅读经济学经典名著深怀恐惧,不妨拿起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来读一读,一定会收获愉快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