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前几天写了一篇《雷军:做企业,真的需要这么多艰难吗?》以雷军的感慨,引出创业者、企业家的苦,同时提出怎么才能不用那么苦的一点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顺势而为,关键时刻做正确的选择。
昨天看吴晓波写的一篇介绍英特尔早年的CEO安迪·格鲁夫的文章,其中讲到的一个故事,让我感慨万千——再伟大的企业,也会经历苦难。
文章写道:
1985年的一天,格洛夫来到摩尔的办公室。过去的一年,英特尔高层是在无休止的彷徨和争吵中度过的。有人提出建一个巨型存储器工厂,如同当年的太平洋战争一样,与日本人面对面地硬打一仗;有人提出采用差异化战略,生产特殊用途存储器;还有人认为应该加大技术投入。
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这一句话——过去的一年,英特尔高层是在无休止的彷徨和争吵中度过的。
彷徨与争吵,这似乎是很多公司都会经历的。
一个公司,当员工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多,市场竞争的状况越来越激烈,经营管理的复杂性就加剧了。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公司的发展战略不清晰、历史的错误导致的路径依赖、产品结构不行尤其是缺乏爆款、团队的沟通很难达成真正的一致、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人才引进困难、营销团队不给力……
当各种各样的问题汇集起来的时候,千头万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破局,又从哪里开始突围。
欲速则不达!这是一句老话。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又总是想推翻这个道理,因为市场经济讲求“快鱼吃慢鱼”,如果你游得不快的话,那就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纵观历史,市场上只有少数巨头是快速成长与发展的,比如雷军的小米、张一鸣的抖音、曾毓群的宁德时代,他们只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成为中国的行业巨头,甚至是跨行业的巨头。
更多的公司,都不可能成为巨头,而只能相对缓慢地发展,甚至中途夭折。
毕竟,这个世界容不下那么多巨头,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公司都高速发展,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消费需求,而最终可能是无数的过剩产能。
因此,只有少数的公司才能活得比较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