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元问题”,大多数时候都是能够分得清楚,但也有分不清楚的时候。
分不清楚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学艺不精,也有可能是因为教条主义。
所谓教条主义,如果我们不从哲学或者政治层面来理解的话,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指的就是一种方法论错误,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理论、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非常的僵化、死板,不懂得变通。
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和方法,如果不摒弃教条主义,就会走进死胡同。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牛是四条腿的动物,如果你看见四条腿的板凳,就把它当成牛,这就是典型教条主义。
再举一个例子。你喜欢写作的原因是什么?你为什么喜欢写作? 这两个意思完全相同的问句, 你非要说它们不同,前一个问的是“是什么”,后一个问的是“为什么”,也是典型的教条主义。
还举一个例子。我之前的文章《悟性能通过学习和练习得到提升吗?》,开篇第一段是这么写的:
“前些时候,指导一个学生参加单位的演讲比赛。指导过程之中,我称赞她是一个悟性很高的学生。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因为我教她怎么做,她基本上都能够做到怎么样。”
大家注意到中间有一个疑问句——“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其实,这个“为什么”的疑问句可以去掉,去掉之后,对读者的理解不会有任何的影响:
“前些时候,指导一个学生参加单位的演讲比赛。指导过程之中,我称赞她是一个悟性很高的学生。我教她怎么做,她基本上都能够做到怎么样。”
如果我换成另外一个“是什么”的疑问句,意思也是完全一样的:
“前些时候,指导一个学生参加单位的演讲比赛。指导过程之中,我称赞她是一个悟性很高的学生。她具体的表现是怎样的呢?我教她怎么做,她基本上都能够做到怎么样。”
她具体的表现是怎样的呢?——是什么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为什么
上述两个疑问句虽然表面上不一样,但是都起着同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整个段落的意思是完全相同。
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教条主义,不能拘泥于形式上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不同,因为“是什么”和“为什么”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灰色地带。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