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传统蒙学经典《三字经》开篇的六个字,我们每一个人耳熟能详。
有些人好走极端,喜欢非黑即白,于是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总是作单项选择,要么选择本善,要么选择本恶,就像小孩子眼里只有好人与坏人。
我的选择是,人性既善又恶。我认为单纯的善,或单纯的恶,都不足以解释人性的复杂性。 亚当·斯密关于人性善恶双重性的观点,我表示高度认同。
复旦大学于海教授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中是这么介绍亚当·斯密的:
亚当·斯密无疑是苏格兰学派中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今天,他的不朽地位主要得自于他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的身份和《国富论》的作者身份。但是,在其同代人的眼里,斯密首先是道德哲学的教授和《道德情操论》的作者。
于海教授写道: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描述了一个按同情原则行事的“道德人”,在《国富论》中则描述了一个受利己心支配的“经济人”,这种矛盾正是资产阶级人格的真实写照。一方面他们是资本的所有者、私有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行为的根本驱力,亦是自由竞争的铁则;另一方面,私有者个人都必须在交往、交换、协作的社会生活中为了自身利益而考虑他人的利益。斯密如实地反映了市民社会中人的行为的这种两重性。他因此而赢得了他在社会学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我认为,于海教授对亚当·斯密的思想概括得非常精准。亚当·斯密不是一个只谈利益的经济学家,他对人性并不持悲观的态度。虽然人性的底色是恶的,是自利的,甚至是自私的,但终究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至于毫无底线,反倒表现出某种意义上的善。
亚当·斯密虽然认为人是善恶同体的,但整体上来讲,他却把恶视为人性的主色调,从而开启了西方现代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有两大基本假设,一是资源是有限的,二是人是理性的。所谓人是理性的,就是人会计算个人的利益,其实就是相信人性恶,不要对个人的道德抱有幻想,把别人想得太好,不仅仅是天真幼稚,更可能吃亏上当。
西方管理学与西方经济学有一个同样的假设性前提——人性本恶。管理就是要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管理者不相信被管理者会出于道德责任或者一种人性自觉而主动完成工作,而且完成得很好。世界上没有一家公司是没有管理,而纯粹靠员工自觉而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