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荣强
4.2 评论性话题的结构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一定要讲怎么办。
胡适先生写过中国第一本现代思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他在导言当中讲过,哲学史有三个目的:明变、求因和评判。
所谓明变,就是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所谓求因,即不但要指出这些沿革变迁的线索,还需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所谓评判,就是在完成前两项任务的基础上,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
以前读这段,只想着观点与内容,后来再读却发现,胡适指出的是写哲学史要干好的三件事情,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事实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价值是什么?
这显示了学问与实践的区别。实践性问题的思考,你除了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之外,还必须回答怎么办,而且,怎么办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但是学术性和评论性文章,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也许就可以了。
我们来看一篇来自网上的文章《鲍勃.迪伦拒领诺奖吗?原来,真应该拒领!》,你就懂了——
今天,在评委会宣布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24小时后,鲍勃•迪伦并没有作出任何回应。于是,网上有消息说“鲍勃•迪伦拒绝领取诺贝尔奖”。这篇新闻,肯定“辣”到了很多人。
拒了解,这消息的出处是——洋葱新闻。所谓洋葱新闻,就是用正常报道手法扯淡,仅仅为了娱乐或讽刺的目的。
也就是说,这新闻就是博人一笑的,你如果相信了,就太傻了。
不过,笑过后,却真是让人深思!
第一,有没有真正拒领诺贝尔奖的人?
别说,还真有,而且,丝毫不是矫情。
1964年,当法国作家、哲学家萨特获悉自己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可能获奖,当即致信评委会,表示“别评我,评我也会拒领”。
但评委会并不信邪,仍然宣布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萨特。颁奖词是:为了他那富于观念、自由精神与对真理之探求的著作,这些著作业已对我们的时代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评奖出来后,萨特写了一声明,派一个代表人,去斯德哥尔摩宣读,拒领的理由是个人的理由与客观的理由。
个人的理由是:我一向谢绝来自官方(也许翻译成“机构”要更准确)的荣誉。
客观的理由是:文化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会谈,而不是机构之间的事情。
如果您以为这个世界只有萨特这么一个高人,您就大错特错了!
还有:一九三九年理查德·库恩和阿道夫·布泰南特放弃领取化学奖。格哈德·多马克放弃生理学及医学奖。一九五八年苏联作家鲍里斯·L.鲍斯捷尔纳克拒绝接受文学奖。一九六九年萨露尔·贝克尔拒绝接受文学奖。一九七三年越南的黎德寿拒绝与基辛格一道领取和平奖。
就是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事情,虽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拒领:
1927年9月17日,鲁迅收到北京自己的学生台静农的信件,信里面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上海的时候听说鲁迅的名字,想请刘半农帮助,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鲁迅当即回复了上述这封信,态度丝毫不暧昧,表达得非常截然,就是——拒绝。
第二,诺贝尔值不值我们为他疯狂?
公正地说,绝大多数诺贝尔奖是客观的、准确的,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如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或医学奖的绝大多数获奖者,都是这个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特别有说服力。
但是,诺奖是人评的,只要是人,就肯定带有政治的、思想的偏见或局限,就可能出现偏差。
如我们见过的很多诺贝尔和平奖,携带的政治臭味非常浓厚,完全可以取消。
再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么伟大的成就,并没有获得诺奖。
第三,拒绝领奖有没有意思?
回答是:太有意思了!
早几天,宣布鲍勃•迪伦获得诺奖,这个那个获得诺奖,我们很多人肯定都没有兴趣去了解他们是干什么的,干成了什么,更不知道鲍勃•迪伦是何许人也。
但是,如果鲍勃•迪伦拒绝领取诺贝尔奖,肯定一举成名天下知,估计我们很多素昧平生的人,都会去买张他的唱片听听,看是什么鬼。
诺奖只有约100万美元,拒绝领取并不会改换领奖人,重新评选,因此这个荣誉应该仍然属于你。但你如果拒绝那100万美元,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肯定要大大高于100万美元。
这是经济账。如果再算其他账,如世人对你的景仰,历史对你的评价,随便考量一下,都将是拒领远远要高于领取。
当然,拒领的那些大佬,没有我这么势利,他们是真正的大佬中的大佬。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有意思,当你还在对一件事情梦寐以求或无法企及时,别人都已经开始唾弃了。 (作者:真理是我亲戚 2016-10-16)